Papi酱:“我希望我成为一个集‘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的人。”
姜思达:“即便这样,Papi也没变成她想成为的人。”
今天想聊聊《透明人》,一档用文字温暖心灵、用影像拓展视角的短视频访谈节目。不仅走心,还走脑~
姜思达在《透明人》短视频的第三季中采访了papi酱。虽然他们俩人通常都会被称为“网红”,可又同大众印象中一般锥子脸的网红不太一样。
他们俩人更像是一种既不愿被定义、又难以被代表的声音,在我们日益增多的“消费升级”的需求中,对“网红”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中。
有时我会想,我所关注的这些网红,到底他们身上有什么样独特的调性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亦或是他们身上到底满足了我的何种诉求?
相较于明星,网红们更加亲民化,在缩减了社交距离感的同时还自带适宜的温度感。在满足我好奇心的同时,还能提升我的审美诉求,当然在某种程度,也映射出我对生活的某种期望。
Papi酱和姜思达,都是我有关注过的网络红人。如若将他们简单的称为“网红”,似乎有些肤浅和怠慢的态度,也彰显不出他们与那些同质化尖下巴网红的区别,我更愿将他们视作内容的创作者或生活的观察家。
先大致回顾下思达的《透明人》都曾拍摄过哪些选题(如下只列出五个选题):
《捐精-我在小隔间里独自行善》
《鹿晗经纪人杨天真:“小鲜肉的价值,有人终生看不到”》
《对话华裔名媛:藏在二环里的上流社会》8万元一套的中产礼仪课
《相亲角里的爸妈不是怪物》
《“你好,你的孩子我们找到了”》针对失踪/被拐儿童事件
可以看出,《透明人》的选题事件,既符合大众的关注点,具有讨论热度,同时又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给予沉默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
例如,在大众通常只关注大龄青年对相亲角的抗拒和无奈时,思达愿意去倾听相亲角里父母的声音。让同一事件的不同角色都有发声的机会,这也让媒体发挥在传播中更好的作为一个沟通桥梁的功用。
在姜思达的身上,有着通透干净的聪明气,他不避讳自己的情感生活,不去轻易地定义自己或限定自己。正如他曾经在他的文章中表示,“我为何需要一个身份定位,告诉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马东形容姜思达是“总能在人群里发现哪些人不是怪物,这就是怪物看人类的视角”。
在思达对话Papi酱的视频里,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待自己身份转变的焦虑感,同时他们也真诚接受这份焦虑以及成名所带来的压力感。焦虑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这是我们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无法摆脱的代价。
访谈中的Papi酱与她在自己拍摄的视频中的搞笑形象略有不同,她比视频中的人设形象更加理性和清醒,这份理性和清醒,使她在敏感观察生活的同时,愿意与舆论保持一定的疏离感。
Papi酱在她的自制视频中,将某一群体共有的焦虑转化为幽默诙谐的吐槽,并自称为“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机智风趣还可爱。
在访谈中,姜思达与Papi酱侃侃而谈,不知不觉聊了有两个小时,当然,作为观众的我们自然无法看到完整的谈话内容,而只能大致的看到一个剪辑后的10分钟左右的对话版,还是觉得短视频有点过于精短,以致于有些内容无法完全或更加深入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姜思达说采访Papi,就像采访他自己一样。的确,他和Papi都有从普通大众到网络红人的经历,他们在创作出的作品中,都有明确的个人烙印。
而他们吸引我关注的共同点是:他们真诚,聪明,自由,独立,且肆意的作为自己而美美的生活着,而这也正是我期望自己在这平凡生活中能活出的姿态。
无论是姜思达还是我的男神马东,在他们的身上总是能给我看到一种可能和勇气,这种可能和勇气就是,即便同样的事情已经被别人做过千百遍,那么我再面对时会思考,自己有没有可能和能力,去将这件事做的有一点点的与众不同。
有态度有温度的对待这个世界,真诚的对待自己,不断去探索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边界,这就是我在这些网络红人身上学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