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自己已经被一些“似真理非真理”的内容,所蒙蔽了双眼和慧心;为了避免自己盲目地拒绝一些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机会;为了避免我们在迷茫时、在痛苦时、在心灵需要时,轻易地违背本心,做出在某个宗教信仰中逃避现实的选择,带来日后背叛宗教信仰和崩塌世界观的痛苦;也为了避免我们错过了找到人生方向和意义的机会。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避免轻信或盲目拒绝相信某个宗教?如何才能在选择信仰和进行信仰排序时,可以更加理性,从而在这么多信仰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仰体系或宗教信仰?
诚以为,我们可以在《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中的一段对话中找到答案。
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我给出的我们要认识一些主要宗教的原因和答案。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听多了唯物主义,听多了科学假设,再听一听科学所未触及的领域,对于我们辨明是非得失,认知世界,追求真理,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总有一些益处。
兼听则明,便是认识宗教的第一个益处。
认识宗教的第二个益处,是达仁。
达是“通达”的达,可指通行到达,可指通晓洞达,亦可指通情达理。仁是“仁者不忧”的仁,仁者爱人,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有宗教信仰是人类大多数的今天,不了解宗教,如何理解有宗教信仰的人?如何包容有宗教信仰的人?如何友好地和宗教人士相处,而不至于茫然间触碰了对方的底线?
追求构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必须有一批能够到达宗教区传播中国声音、通晓洞达宗教类别、通情达理地理解包容各宗教的“达仁”智者。
认识宗教的第三个益处,是学习组织管理。
宗教是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价值观相对最稳定的组织。这些一般组织难以企及的宏伟目标,宗教是怎么达成的呢?
从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出发,特别是最顶层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经、文、典、律简化一个群体对世界的认知,规范一个群体的行为方式,塑造一个群体的价值观,扬一个群体的善,去一个群体的恶,帮助群体中的每个人找到人生的使命、方向和意义,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达成使命的行动当中去。
在历史大浪淘沙的过程中,“顺应天道,得合人心”是宗教能够广泛传播并历久弥新的基础。这,也是一个组织设定文化,最需考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