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UXD一词可谓空前火爆,各大培训班也纷纷上马以UXD为标题的课程。很多已经从业2~4年的同学也在积极的参与各类UXD培训班,想借此早日完成转型登上职业巅峰,如下图
UXD依然成为大家追捧的新宠,而我却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多次劝戒大家不要入坑,很多人对此很费解。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把自己放到了UXD的对立面上?否定了UXD?
考虑到经常收到相关留言,今天在此对“为什么对UXD说不”统一做个说明。
首先
但这并不代表当下就涉猎UXD相关内容,更何况还是以培训班的方式。后面会讲述原因
反对的原因有两点:
1. 技能≠知识
2. 条件不成熟
在叙述原因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件事:
所谓操作就是操纵身体完成某项技能的过程;
而思考是大脑处理知识并作出相应决策的过程。
操作可以随着使用技能次数的累计开始逐渐熟练,最终进入无意识的自动驾驶状态(也可理解为条件反射,比如骑自行车)。当某一项技能进入自动驾驶状态时,比如滑动鼠标、敲击快捷键。后续我们只需要付出体力和时间就可以完成相关操作。
思考却无法进入自动驾驶的状态。无论是判断、决策还是积累知识,处理知识都需要思考。相同时间内,集中思考对身体的负荷要远大于操作电脑的负荷。这也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思考的原因。
虽然想法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但要把想法转化成可视界面的过程往往也很“坎坷”。相信大家都有类似下面的经历:
因为一个“闪念”,决定对界面中部分元素尺寸进行细微的调整,但这一过程往往却需要半天甚至一天。
事实上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思考的时间大约只占到总时间的20%。当我们对负责的设计工作日益熟练时,工作的中需要思考的地方会越来越少,设计工作本身逐渐趋近于体力劳动。比如,用研整理表格、交互画流程图、UI 验收...
PS: 有兴趣你可以掐表算下自己在工作思考的时间
下面我来说下,反对参与UXD培训班的原因
互联网公司UED部门主要分以下三个职位:视觉、交互、用研。
不同的职位都有各自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我之所以质疑网络上UXD全能班、全栈设计师提高班,主要是因为培训班教授的内容以技能和入门知识为主。一般的培训班为了让学员直观的感受到“学有所成”所以教授的主要内容以技能为主。这也是很多学员所急需的。
PS:这也是很多学员所急需的,所以培训班的课程本身没毛病
而这恰恰是我反对的原因。因为技能并不能转化成为理论知识,
而高阶的设计师,必然要对设计背后的理论知识有足够的掌握和理解,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尤其是用研、交互。表面上他们的产出物只是简单的表格和线框图,但背后涉及到的知识之广却是他人所不知的。
如果你当下已经在UI、UE的岗位从业2~4年,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并对未来深感迷茫。我想主要原因是,你已经自动驾驶了几年
一年经验用几年,才是没有提升的根本原因。与其在此时想着同时去培训班接触UX、UE、UI三种岗位的技能。倒不如先提升自己当前所在岗位的专业知识,并努力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如果想过早接触三种不同岗位的职能,那样只会进一步压缩你思考的时间。
今年1月份,阿里巴巴国际UED资深专家汪方进的《向UXD转型》一文中提到阿里集团开始培养UXD人才。
貌似不久之后,各种以UXD、全栈设计为Title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从业2~4年的,但出于迷茫期的小伙伴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方向,纷纷报班。
很多看过《向UXD转型》的人,恐怕只记住了三合一的UXD,却忽略了阿里对于培养UXD人才的级别要求,如下图
阿里P7是什么概念?
在2016年初,阿里设计师大多为P5、P6 。P7在当时属于少数“精英”,从业经验大多在5年以上,且多为项目设计负责人。
其次,和大家分享下我脉脉好友中,两位带有“用户体验师”Title的人
第一位从业7年,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在2014年已在百度担任Leader,今年初入职Airbnb后的Title改为资深用户体验师。
再看第二位,一个从业十余年的“老妖怪”,如今的Title是:用户体验专家
结合前面阿里P7的要求,我们初略勾勒UXD转型的必要条件:
想要达到这个条件有两个办法:
要么混到管理岗,把体力活分给下属。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将所有精力用于跨工种的设计思考。
PS:有些公司领导体力活比下属还多
要么去一家重视设计但业务负担较轻的公司,比如Airbnb、滴滴
总结,阿里的UXD模型,近似于“T型人才”的发展模式:
先全力提升某一领域的能力,再横向发展。不过阿里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转型时机:P7 ( 大家可自行估算自身等级,总是有办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