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了断舍离的过程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独立与自由的种子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当读到断舍离系列第三本《家庭断舍离——与“不扔东西的家人”之间的战争》,感同身受着作者的感受,让我发现与敬佩作者的坦诚相见,书籍出版后会被万人阅读,作者山下英子也愿意把自己与不扔东西的母亲之间的战争分享出来,我想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行动力才能做到。
“父母家应该由孩子收拾吗?”
当我读到序言的题目时,瞬间就被它吸引了——“父母家应该由孩子收拾吗?”
我想,读到这句话的父母们第一反应肯定多是“当然了,天经地义!”;也可能会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会说,“收拾什么,他/她负责好好学习就行,收拾都是我们来“;当听到父母这样的回答时,我在猜想他们真的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吗?
“我妈天天喊我收拾房间,一有机会就让我做家务,不是我的活儿也让我干,我快烦死了!”“我爸妈把家里的活儿都包了,每天都替我收拾房间,就只会让我学习,我已经懒癌晚期了,提不起一点兴趣学习,呵呵!”
······
当孩子一点点长大,力量和智慧都超过父母的时候,我再次猜想的回答,也许那时子女没有远行,留在父母身边,极力想要改变年老体衰,各方面能力都在悄然下降的父母,想要夺回父母家的掌控权时,父母就会变成当年那么想的小孩。
当我们不停的穿梭于天平的两端,真正的平衡与边界就会被我们打乱。作为读者的我扪心自问,每逢春节假期,中国传统的“扫房”习俗,迫使自己不得不去承担父母家的整理。这也是断舍离作者最想让读者意识到的“自己内心的外界驱动”,这样的迫使只能让主动整理的心越来越被动。因为不去做,只会招致外界的标签——“懒惰的孩子;不孝顺;什么都不替父母分担;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最终我们还是活在别人的嘴里。
当我整理房间,要扔掉自己或者父母的东西时,尤其是母亲,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狠得下心,即便空间就那么大,已经无处下脚,仍然会从已准备扔掉的垃圾袋里捡回她觉得仍然有用的东西。为此,我们不知道纠缠过多少次。面对记忆力下降的父亲,即便由他确认过可以扔掉的他的物品,也不知道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被他想起,但已无处寻找之时,招来指责与谩骂。所以父母的家真的就如《断舍离》中所说,物品只进不出,得了“便秘”。
曾经的自己,无法理解为什么生活会过成这样子,心里的怨气无处释放。直到现在读了《断舍离》,我才开始感觉到,自己面对父母的物品时的那种趾高气扬,也许就像极了那些年父母对我们评头论足时的样子,又或者像父母之间侵犯彼此边界时的感觉,接下来还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下一代。所以沿用书中的话说:
对子女来说,“听父母的话”会让子女真正幸福吗?
对父母来说,“不浪费”真的让父母觉得幸福吗?
为了弄清楚我们内心隐藏的对父母的情感和渴求,首先需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父母对身为子女的我们有什么要求?是如何表达的?”
“父母对身为子女的额我们采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
相反的:
“对这样的父母,身为子女的我们是如何应对的?”
“现在的自己,对父母采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
“现在的自己,对子女采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
只要找到答案,我们就能够尝试与父母和解,放下对父母的期待,成为你自己。
后来,在与妈妈的相处中,书中的金句对我真的很受用:
将母亲和我的问题区别对待,俯瞰全局
母亲是母亲。我是我。
母亲跟我持有不同的价值观。
母亲有母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
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各自有自己的人生课题。
也就是认可父母的生活方式,承认他们与自己不同,尊重他们的人生,接纳他们的思考方式。
“人是不会因为受到责备而真心改变的”
通过阅读断舍离系列书籍,也在像蜗牛一样践行着断舍离对物品和自己关系的核心理念,从我的办公桌,我的衣柜开始,在一点点舍弃让当下的我感觉到“不需要,不舒适,不愉快”的物品,发现整个人都会轻松起来。因为这是带着“好心情”主动的为自己和物品之间来做的选择与决定,丢弃了只有受到外界的催促、比较和责备才会去做的被动习惯。所以讲真,做父母的人都应该明白,即便是我们自己,但凡做事或下决定,都是为了离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更近;但凡不做某事或逃避决定,也都会是为了离自己讨厌的人或事越来越远,所以,你对孩子的责备只能换来孩子为了逃避的疏远。请不要做如此愚笨的父母。
家庭断舍离的终极奥义
下面的话会有毒鸡汤的味道,但是依然想要分享给有缘读本书的人:
从依赖外界的人生中毕业,即为断舍离。
从此勇于活出自己的人生,即为断舍离。
断舍离也是从父母主宰的人生中毕业。就算迷茫,就算困惑,也请一定自己拿主意。这是断舍离如钢铁一般的原则之一。
突然发现,简书真的是个好东西,从最初的几百字,可以有意愿洋洋洒洒写到几千字,能感觉到的变化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最后附上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