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人来讲,很少有人能知道三观到底是什么。虽然从小到大的政治课里没少学哲学,真正理解的没有几个。
这几天,老大因为到北京参加活动,和成甲老师进行了极为深入的交流,让他直称更新了自己的世界观。
这世界观是什么呢?
即高纬度投射。
简单讲,我们的世界就是自上而下一层层地投身,上面的物体投射到下层,留下一个影子。
多的因为我也没有真正理解,推荐看老师具体的文章:
这篇文主要是我想用老大的世界观来梳理我自己。
今年1月份,我受老大读书方法论,入门一年读200本书的启发,自己组建了一个读书小群。
一、期待的结果,what
- 得到同频、可交流的伙伴,成为同侪;
- 监督自己看书,同时帮助别人完成读书任务获得成就感;
- 为自己以后做收费社群积累经验;
- 每个人通过这一年读200本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二、how
- 通过一文一课一专栏筛选(个人成长6大元规范,进化路上的迷失与定位,李笑来老师的得到专栏,各写一篇读后感)
- 监督伙伴们列书单,每本书至少写三个阅读理由,并实时更新;
- 要求每本书看完后做简短的输出;
- 每月1日、16日督促制定读书任务,同时做表格掌握每个人读书进度,没完成的就扣押金;
- 月末看书多的伙伴送奖品;
- 每周组织读书交流(但没做);
- 参考V先生给出的做社群的建议(也没做)
三、假设,why
- 越积极的人群氛围越好
- 读书的目的越明确收获越大
四、反馈
- 群友年龄、阶段、层次相差较大,不符合同侪的定义;
- 每个人的确都有读书了,起到了监督作用;
- 群友有收获正能量,提前完成2017年目标;
- 不清楚大家从读书中收获大不大。
- 我自己并没有读几本书。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似乎没有去追寻更深层的why,我到底为什么要读这200本书?
受到启发最主要是因为老大的文章:关于阅读,这个技巧从来没有人给你说过。
在这篇文章里,老大说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不知道规律就随便试错叫瞎折腾,了解规律然后做事情才叫试错和成长。
那么,他说在阅读上的规律就是“广泛积累带来扎实的基础,才有后续的厚积薄发”。
然而,他又讲到了自己将《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了16遍并领读输出成音频,得到理解力飙涨无数倍的经历。然后,就提出了阅读的规律:
- 入门:0-200本书,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数量的积累。
- 初级:新增50本经典书,用分析阅读完成一定量的经典书籍阅读。
- 中级:并行输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用高级的影像阅读、检视阅读、系统略读方法快速萃取畅销书中的知识。
- 高级:输出。
老实说,我一直不太明白老大提到的“先广后深”和领读的经历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所以,即便我已经获取到导师的心理表征了,却并没有很好的去应用。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阅读这件事对我来讲到底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老实说,写到这里,我暂时得不出答案。
突然,我从《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找到成甲老师的答案:
在我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是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这样看,阅读肯定也是学习的一种。那读书也是为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同时能让自己的认知或行为有了改变。
我不禁想到,那成甲老师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样的呢?
果然书中也有答案。
他在发现自己是“低水平勤奋”努力之前,也曾用2年时间读了200多本书。
但他自己却说这段经历让他有收获,可是如果在同样的时间里用新的读书方法,可以获得翻倍的收获。
什么新的读书方法呢?
1. 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2. 放慢速度,不再追求数量,而是在读书后描述受启发的内容,并和过去的经验相关联;
3. 发现临界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
看完我好像还是不太清楚要怎么做,继续看。
在下一节里,成甲老师又提到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2个心态:绿灯思维和结硬寨,打呆仗。
绿灯思维好理解,我自认为我做的还不错。
结硬寨,打呆仗让我想到老大经常讲的“要学会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也就是以慢为快。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呢?
成甲老师又说,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我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从成甲老师的读书目的来看,我似乎能解释老大通过领读得到提升,更多的是因为他打通了原本就已经积累了的知识的阻塞,直接从量变达到了质变。
所以,作为我这样几乎0积累的小白,我到底是先积累量还是学习成甲老师的读书方法呢?
还是说我现在还是在追求结果?
请老大帮忙解惑!
【感受】
这篇文从早上开始构思到真正写出来用了4、5个小时,感觉大脑不亚于进行了一场马拉松。这期间我还一直要克服我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和“感觉会丢脸”的心理。还好一旦升起这个念头,我就看着墙壁上的一句话:
面子和成长进步比起来,算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