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旧记得自己省吃减用三个月,狠下心买kindle的场景。
并且在那之前,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预演,kindle会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经常想着,夜深人静,捧一杯素茶,拿一本kindle,与先贤古哲推心置腹,捻一指茶汤,读一本好书。
独自感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静谧。
然而,事实是,拿到kindle一个星期后,我便对它失去了兴趣。慢慢地,它从心目中的青釉瓷碗变成了泡面压盖。
唯一能激起波澜的,只有一月一度花呗提醒我还分期付款的时候。
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毅力感到了怀疑,甚至觉得自己可能天生不适合读书。
直到有一次,我从朋友那儿接到一个来自“微信读书”的“复活”的请求。请求的内容是,“选出佛教真正的发源地”。
对这种展示自己知识储备,从而显示自己底蕴之浅薄的游戏,我向来十分有好感。
怀抱着一颗挑战的心,我点开了“微信读书”。
不“哔哔”不成活
微信读书整个界面十分简洁,无广告。进入APP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卡片。往左滑切换“朋友在读”,“今日推荐”等不同内容。
"朋友在读"里推了《围城》,这本我曾经多次翻开,但没有一次读完的小说。好奇心使然,我再次点了进去。
微信读书基本配置和其他阅读器差不多,可以设置字体,背景色等,往左划为下翻页,往右滑为上翻页。
而让“微信读书”与其他阅读器区分开来,让人眼前一亮的,当属其“想法”功能。
可能是小学做语文阅读,评价文章留下的后遗症。导致现代大部分年轻人,看到什么都想叨叨两句。
俗称--"吐槽"。
而“想法”这一功能满足了大家“吐槽”的愿望。
点击屏幕中间,可在提示栏下方输入你对本页的“想法”,甚至可以划线词句,针对字词精准发表自己的“想法”。
再者说,从古至今的文人,有几个不爱表达的。往远了说,可以回溯到旧时,那些长篇累牍,比原文还厚实的评注;往近了说,豆瓣网最初发家,靠的就是豆瓣小组下一篇篇精彩绝伦的书评。
因为“想法”,我找到了读书的新乐趣。
之前多次没看完围城,主要因为主角方鸿渐太招人烦了,懦弱、虚伪还渣。
但这次重新捡起《围城》,我却特别喜欢看方鸿渐不做人的时候。因为每次方鸿渐干点糟心事时,总会有人在想法里吐槽,骂一骂这混蛋玩意。
以至于后来,看到文字下面的虚线,总是会忍不住点击。看看大家在说些什么。
导致看一本书的时间被生生被拉长了几倍。
"想法"点的多了,渐渐地发现了以前忽略的很多细节,有时候甚至会在方鸿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缺点一大堆,但好歹算的上善良。不讨厌,但也没什么用。虽没什么担当,有时候也会想着要去努力。
慢慢懂得了,钱老在《围城》里写的不是“主角”是“人”。
看完整本书后,我返回来,给最开始看到“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想法”点了个赞。
迎“Battel”而上
除了“想法”以外,我最喜欢的就是微信读书中的各大battel功能。
刚开始的时候,系统会送你30天无限阅读卡。读书满1小时、3小时、5小时后均可兑换一天无限卡。
微信读书还推出了“每日一答”活动,考验你知识的积累。连续回答对12道题,就能瓜分一百万张无限卡。
哦,对,我目前只通关过一次。
除了无限卡以外,每周读书排行榜,显示你和好友们每周阅读时间的排行。
在读书有用论的前提下,这种battle无疑帮我们增加了约束力。
我每次看到排行榜的时候,心里难免嘀咕:
“比我厉害的人,比我还努力,再不努力我是不是就完了?”
“没我厉害的人都在努力,我再不努力是不是就完了?”
开个玩笑,当然没那么严重啦,但是无论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梦想,一起看书吧。
让阅读不再孤独
微信读书这个APP特别适合用来阅读工具书。
看不懂的地方,会有“学生”在想法中写下自己对内容的解读,有的甚至会提供相应的案例辅佐证明内容的正确性。
知识点不会被忽略,书本中画虚线的地方,往往就是需要理解记忆的地方。
重点标记方便,在阅读的时候随手标记重点。看完可在“笔记”中回顾,点击笔记进入笔记所在页面。也可批量导出,记到其他笔记本中去,方便复习。
有了“微信读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年代,阅读仿佛成了奢侈品。我们这一代好像人人都患上了时间焦虑症,总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
我们常感觉自己的一生很短,有太多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去做,但阅读能够帮你延伸时间的宽度,带你看看不同的生活。
人类的大多数焦虑,大多数困惑其实都是相似的。低头翻翻,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欲速则不达,慢下来一起读书吧,不要再让“今年阅读20本书”的计划永远停留在计划了。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没用的APP手机册”,每周推荐一个好玩、好用或不好玩也不好用的APP,每周一份产品分析报告,不定时掉落竞品分析报告,产品新狗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