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的每一个肢体发展,都是父母关心的焦点。其中,幼儿常见的 W 坐姿,对孩子的影响为何?爸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近发现家里宝宝喜欢W坐姿,特意去医院咨询专家并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 W 坐姿?
您可能或多或少听过父母界大家在看小孩照片的时候,会互相提醒:「哎呀,你要帮小孩改一下这个 W坐姿啊,我听医生说这样坐不好」那么,什么是 W 坐姿呢?这是指小孩的屁股坐在地上,膝盖弯曲,小腿及脚部朝外,膝盖及脚踝都是著地的;如果我们从正前方看这个孩子,他的两腿便完全成一个「W」字型。在这个姿势带来大腿骨内转的角度增加,因此常合併 X 型膝盖、走路时内八步态等外观。
小孩为什么这样坐呢?
大部分这样的坐姿出现在2-4岁左右的幼儿,其中以女生又稍多一些。另外,大腿骨的位置较前旋,或是肌肉张力较低的孩子也比较容易出现此一姿态。幼儿阶段的关节还非常柔软、有弹性,所以才能弯曲这麽大的角度坐著;另一方面,他们的核心肌群、平衡感都还没完全建立好,这样的坐姿能得到最大的地面接触面积,并且把重心降低,会让小孩得到足够的稳定感,并且当他们用骨骼架构去『卡住位置』而不是用『肌肉力量』去维持身体姿态,也会让身体觉得这样比较省力、轻鬆。
W 坐姿真的很不好吗?
在此先安抚一下父母的焦虑,W 坐姿并不会直接造成髋关节的脱臼,进而走向开刀等等梦靥!当然,髋关节脱臼的孩子容易因为关节不稳定而不自主的长期采用 W 坐姿; 但大部分的孩子,其 W 坐姿、甚或合并一点内八的步态,都会随着年龄成长及骨骼的发育,逐渐自然改正。
研究指出,到了青少年时期,只剩下很少数的人还会用 W 坐姿,然而只要没有出现其他合并问题,并且活动力正常,也不需要过度担心了!
为什么大家都要提醒小孩别这样坐呢?
在 W 坐姿之下,因为用了骨骼去锁住身体摆位,会活化较少的核心肌群、髋部肌肉,长期下来容易造成核心及下肢肌肉力量低下。并且因为地板接触面积很大,在此坐姿下,反而会减少他们在左右两侧的重心转移、躯干旋转的需求,失去了许多平衡力的训练、以及快速转位的机会。双手跨越身体中线的动作频率也降低,影响了幼儿对环境探索的可能性,进一步可能影响感觉统合、肢体协调性及动作发展的成熟。
父母能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要为了矫正孩子的姿势而破坏亲子关係!
我们可以适度的口头提醒,或借由亲子一起阅读、玩游戏的过程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其坐姿。下列提供几个坐姿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 盘坐: 双膝在身体中线处稍微交叉,可搭配一些操作型的玩具或书本吸引孩子注意力。
2. 侧坐:双膝微弯,重心放在单侧的髋关节,两边脚部放在身体同侧,并鼓励两边轮流坐。这个坐姿有助于孩子练习在变换姿势时的重心转移技巧。
3. 长坐姿:让孩子的背靠著墙或是舒适的支撑,双脚向前延伸。此姿势亦有助于后大腿肌群的伸展。家长不妨一起在这姿势下,舒舒服服的与孩子共读绘本吧!肌力更好一点的亲子,甚至可以考虑用此姿势比赛『屁股走路法』,让重心在两侧的屁股转移,带动身体前进,是很具挑战性又有趣的亲子活动。
4. 跪姿或单腿半跪姿:可强化上半身的肌群挺立,促进核心肌群发展。可与孩子玩抛接球游戏、增进乐趣。
5. 蹲姿:可训练股四头肌、臀部肌群肌力。陪孩子一起玩积木、办家家酒、小火车等活动。
此外,现代都市生活中,幼儿的活动空间及时间多数是不足够的,家长若能多多安排幼儿的大肢体活动,包括户外的跑步、散步、滑步车、公园游戏、水中活动等,或是一些居家的室内活动,例如让孩子趴在地上,手脚向上抬起的飞机游戏,或是坐在大球上练习平衡的游戏,都会对孩子的整体肌力发展很有助益。
哪些危险指标该注意?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可安排就医寻求更多专业帮忙:
1. 跛行:走路有时一拐一拐的,或像小鸭子一样,步行时晃动得很厉害。
2. 下肢肌耐力过低:相较同年龄孩子,能负荷的站立或行走时间太短。
3. 只会 W 坐姿,几乎不会採用其他坐姿:即便口头提醒或指导,仍无法改采其他坐姿,或是反映其他坐姿会疼痛。
4. 大动作或精细动作发展异常,落后其同年龄的指标:可参考每个孩子都有的『儿童健康手册』中的儿童发展评估表先进行初步评估。
由于育儿的资讯管道越来越多,现代父母常处于资讯爆炸的过度忧虑状态,而幼儿并不等于『小一号的大人』,他们的动作发展、关节成熟度、肌力稳定度随着年龄发展各有不同,因此其惯用的姿态、步态都会有阶段性的改变。只要能掌握『注意危险指标出现时及早就医』以及『多鼓励幼儿大肢体活动』的原则,便可放宽心面对各阶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