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春天,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VR产业的明星创业公司Oculus,让创业者们看到VR的风口价值,蜂拥而至,如同去年的直播产业。
时至今日,全球“三大头显”和其他VR公司活得怎样?全球“三大头显”是HTC、索尼、Oculus,他们所研发的头戴式VR产品,在业界被认为是沉浸式体验最好的“三大头显”。游戏数据市场分析机构SuperData监测的2016年全球VR产品销售量630万台,相比智能手机全球20亿台的保有量,不到零头。更有大批VR创业团队在2016年踏入融资寒冬,苦苦挣扎。为何活得这么艰难?VR产业的从业者们需要等待产品迭代成熟、培育丰富的应用场景,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普及,之后收获!可是,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一场持久战。
1)HTC的持久战
HTC的VIVE战略是:高举高打,以高配置硬件“”让每个客户在体验后有惊讶的反应,以此吸引“有钱有好奇心的人”“不管多少钱,都会买,早点买”。当然,VIVE最大问题是如何真正普及化。
HTC的教育市场战术是:1)吸引意见领袖参与试用;2)建议足够多的线下体验店,让HTC“最好的VR体验”拉动产品销售。
HTC的落地实施:1)联合苏宁在全国建300多个VR体验区,所有区域专人讲解和服务;2)发起VR网吧计划,在全国选择50家旗舰网吧安装设备。但:这样的传播示范效应远远不够。
HTV的VR网吧计划遇到的问题:1)VIVE体验区收费60元/每小时,周一到周四仅四五个人,周末十来个人;2)VIVE以单机游戏为主,且很多是DEMO版本,游戏更新不及时,而网吧里面的大学生更喜欢联网射击游戏;3)返厂维修时间长。2个月后手柄出现问题返厂维修,半年后回到网吧,网吧已不想再推广VR。
2)索尼的持久战
索尼的PSVR,为游戏而生。PS4是家庭客厅娱乐平台,VR则处在娱乐平台维度中。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策略,供货少,与PS4捆绑销售,影响了玩家对PSVR的购买热情。
索尼认为VR硬件产品进化,还有许多待攻克的技术难关;另外,还存在内容资源有限的情况。
3)Oculus的持久战?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因专利官司缠身、在总统大选中公开支持特朗普而遭遇非议,目前已黯然离场淡出公司管理层。该公司业绩不详。
其他苦苦挣扎的国内企业活得如何?
1)“暴风墨镜”的第一代产品售价稍高,99元,在15年到16年期间,发布了49元到199元的十余款产品。其财报显示,2016年的累计销量为200万台。暴风墨镜涉及旅游、教育等各业务线,并扩张员工,但后期因业务不聚焦、资金出现压力,进行业务瘦身和裁员。
2)蚁视科技的移动VR设备,70%以上作为联想、一加、海信手机的VR配件售出。可以生存下去。
3)兰亭数字拍摄VR影片,通过广告盈利。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有活得滋润的例外企业吗?
位于珠三角地带的VR眼镜制造商们生产的廉价产品带来了丰厚利润。淘宝销量最高的“千幻墨镜”,其生产公司是一家标准的制造企业,有着3万平米的产业园和自己的生产线,员工超过800人,一半为流水线上的组装工人。有自己完整的供应链体系,ABS塑料来自垄断国内市场的潮州商人,芯片来自珠海的“全志”、苏州的“瑞星微”。
“千幻墨镜”的生产公司2016年流水收入超5亿元,每个月产能稳定在110万台,圣诞节等旺季达到150万台,成本18元到35元不等,售价从29.9元到59.9元不等。其销售业绩,一部分来自自有品牌在淘宝等电商渠道的销售收入,(占比30%),一部分来自贴牌生产业务(占比70%)。
总结一下,整个国内VR行业赚钱的有两拨企业,一是华强北做代工;一是做B端(企业端)业务。对VR产业来说,“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PS:以上文字是阅读《VR持久战》文章所做读书笔记,仅用于个人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