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卡尔·纽波特的新书《深度工作》,上面提到类似长途商务旅行、会议、回复邮件、参加公关活动等等形式的“工作”,都应当被归类为“浮浅工作”(Shallow Work)。这些工作既不要求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它们操作简单,容易被复制和替代,价值有限。
决定工作价值的,并非那些琐碎浮浅的表象,而在于“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我们应该能想到,不会等到自己坐在洽谈对面时,才开始思考自己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这样的思考应该早在双方确定见面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那是建立在长期的调研、详尽周密的工作报告和充分思考推敲之上的结果;至于会谈的风格和谈判的底线,也早已进行过预演。
卡尔·纽波特认为在这个时代,“深度工作”是稀缺和有价值的,并且能为人带来真正的成功。相对“浮浅工作”,深度工作需要的是连续不间断地高度投入、需要调动人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使其尽可能逼近极限,从而得到不易得到的创造性的、具有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深度工作”之所以是稀缺的,不仅因为它更加困难,更是因为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事实上更加鼓励“浮浅工作”——我们习惯于用参加了多少场会议、回复/发送了多少封邮件、微信里呼应了老板多少句话、完成了多少系统指派的工作任务以及其他可以被“量化”的指标来评价自己和其他人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似乎一个人工作的价值只和他是否看起来足够“忙碌”有关系。
剖析一下,这种包含着谬误的企业文化如今在我们的公司中占据着多少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