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逸民 | 《听雨轩诗词小稿》跋语


代跋:万物入眼皆吟咏,豪杰出心是柔肠

——读杨师《听雨轩诗词小稿》

聊城杨荫楼先生是我的学术启蒙恩师。

若干年前,老师赠我一册自印的诗集,装帧素雅,文字清丽,十分可人。原来,我们只是敬重老师的本行学问,讲课的艺术,板书的漂亮及为人的淡泊,故当时颇为惊讶,一位历史学教授居然有此雅兴,有此诗才,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不由得令我这后辈弟子对老师的崇敬更进一层。

庚子年真是不太平,古人所谓多事之秋,不过如此。因此,大家都是自我隔离,做个妥妥的“宅男子”。我是马不停蹄地译注着《孔子家语》,春天里终于结了果,交付出版社。再忙活别的营生,偿还依旧高筑的文债之台。当然,此时已经有些疲惫,兴味大减,速度放慢。正在此时,杨师说将近年所作诗词辑为一册,名为《听雨轩诗词小稿》,命我“作序”。闻听此言,吓得我一身冷汗。这冷汗从何而来,因何而起?诸位看官,且听我从头道来。

首先,就是礼数上的原因。我好歹顶着一个“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的名号,外人都认为我是研究礼乐的,自己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弟子身份给老师的书写序,实在太不恭敬,是所谓“岂敢岂敢”。

其次,关键的原因还在这“其次”——这“其次”就是让一位不懂诗的后生小子,写一篇《诗词小稿》的序言,用俗话说就是“赶鸭子上架”,篡改一下孟夫子的经典之语,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绝非自谦之词,而是道地的实在话。

我曾有一个博客,号“无足观斋”。之所以取此为号,乃是因为顾炎武引宋人刘挚所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读了有所感触。不佞平生虽以业儒为职志,然又属性情中人,正如陶诗所谓“性本爱丘山”,不喜世俗羁绊。只因进了这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所,读了圣经贤传,幡然觉悟,所以才“性喜庄禅而皈依孔孟”的。尽管在“学术界”“混迹”有年,也算是“体制内”的受益者,却难抑“逃离”之冲动。虽然竟不敢“真正逃离”,但也不免“文青”气质泛滥,“文人”情调涌动,自命“酒徒茶客书痴”,自我幻想着,能够“逃离”“摆脱”无休止填表、无止境发论文、无终点报项目的“枯涩”状态,像古人所吟咏的那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故不自量力,时而以“文人”自命,于是“破罐子破摔”,索性以“无足观斋”来宣告自己的“自我放逐”。然而,说起来惭愧不已、汗颜无地的是,对于文人的必备技艺,什么诗词歌赋,什么琴棋书画,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吟诗作赋北窗里”,那只是我一群微信好友的工夫,我只有旁观的份儿;“挥毫泼墨付丹青”,那更是我不敢置喙,只有“唯唯”地“仰望”。至于“酒徒茶客”,也不过因为脸皮厚而来的自我鼓吹,当不得真。惟有一项“书痴”,还算是货真价实。所以,过了没几年,为了避免尴尬,“无足观斋”的“大旗”也不敢扯了,“酒徒茶客”的博客也偃旗息鼓,我只有沉浸在故纸堆里,继续我的“学者”生涯。呜呼,“文人”却也不配,真是令人懊恼。

值得自我安慰的是,我从来没有被彻底体制化,尚有一丝半缕的“书生气”、“文人气”,未曾消磨净尽。加之读书的兴趣杂,畅游于书海之中,自得其乐。近年来,谈经典,讲孔子,更是常常谈及“诗教”的话题。以我粗浅的认识来说,“诗教”作为孔子儒家六经之教的“第一教”,自然也应该符合“立己达人”的宗旨,包含“自我教化”与“教化他人”两个维度,而应以前者为首务。所谓“自我教化”就是通过“诗歌”的阅读与创作,“兴于诗”、“游于艺”,提升自我的感知生命、认知世界之能力,发挥抒发情感心志的功能,实现自我生命的“情理交融、美善合一”。传统的诗教,越到后世,越偏离夫子旨归,便愈发丧失生命力。诚如徐复观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的“艺术世界”,更多的为庄子精神所笼罩、所浸润,儒家的“诗礼乐”合一的传统则日趋没落。“言志”与“闲适”渐渐分离,甚至对立起来。正统的士大夫,将诗词斥之为“雕虫小技”,是为“末节”“小道”,而蔑视之,不屑为之;而另一方面,追求抒发个人情感,以文学艺术营建自我心灵家园的文人们,则反其道而行之,有部分人甚至竟至沉迷于遣词造句,齐整韵律。文人士夫借助“诗词”进行自我抒情,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文学的解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抒发的仅仅是小我的情愫,而不再有更高的“志气”,恐怕也意味着诗词格局的日益逼仄、境界的日益沉沦。那么,诗词创作便会成为作茧自缚的文字游戏。

道学家的诗词,固然鲜有佳作。但是,真正的好诗,仍然需要高贵的仁心、伟岸的义心和精绝的诗心。诗歌之作,“技艺”是一个门槛,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的规矩、法则,诸如押韵、平仄等等,才能“入门”。然而,真正的诗词的创作,自然不能停留在“技艺”层面,而必须“技进乎道”,以“道”来引领“技”。“道”听起来“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但究其实,也不过是指创作者个人应该培养一种人生的大格局、高境界,这其中重要的是“情理交融、美善合一”。这种格局与境界的培育与涵养,当然离不开对传统中的圣贤人物、名篇佳构的仰慕、揣摩、体味、效仿及由此而来的觉悟。这种“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是停留在技艺层面的学习,而是格局的开拓、境界的升华。

“诗词”说到底是“兴”,是“情”,是“志”,若无感兴、无真情、无气志,则诗词必无真气、无诚意、无境界,那就无所谓诗词了。无病呻吟,令人作呕。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老干部体,即属此类。张宗子在《陶庵梦忆》中尝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所以,我也暗示自己,虽乏诗才,然只要生命有诗情,亦已足矣!

于是,我自己也尝试着不断进行诗的“自我教化”,不会作诗,但却可以自由读诗。在读古今人的诗词,比如读诗三百、读陶、读苏、读陈寅恪、读王静安、读叶嘉莹,每每有所触动、感兴,不仅是韵律之美、文辞之妙所带来的感动,更多的是在文辞音律的美妙之中,能够与诗人生命的相遇与相通,发现“德不孤,必有邻”,发现自己之幽怀,早已为前人道尽,实在是莫名地兴奋、着实地感动,令人能于琐碎的俗务之中,得到片刻的闲适与短暂的通感,直有一种入桃花源中的奇妙体验。

本乎此种心态,我在紧张疲惫的“科研”(我非常讨厌的一个词,我喜欢的是古人那种自得其乐的“学问”)之余,一首首地吟哦杨师的诗词。这本《小稿》中的80多首诗词,真是“万物入眼皆吟咏”。由于诗中所写人物、景色,如前辈王钧林师,高天祥与问墨两位丹青妙手,同辈的李传军师兄,同宿舍的张成柱四兄,及我身处其中的曲园,常来常往的泉城与泰山,大多是我所熟悉的,自然愈发亲切有加,不自觉地要“三复白圭”。

我读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杨师的诗词,乃是有感而发、真情之作。《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种情、这种感,来源于诗人的诗心与人、事、物的“触发”“感通”。中国文化中,“感通”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词汇,它揭示出中国哲学、艺术里非常独特的一种“方法”或“境界”。这种“人、事、物”,可以很大,如涉及到国家、民族、历史,也可以很小,如自己的师友学生、身边的园林花鸟、游历的山川景致。无论大小,皆出真情,皆可感通。

比如追忆师友。杨师《金缕曲》“追念季师”中提到的李季平先生,是杨师的导师,我的师爷,也是至今为止,敝校历史学科中影响最大的名学者之一。他的几位弟子及其公子,都是我的老师。杨师深情地写道,“屯剥世味已参透,数平生、黄尘清水,白云苍狗”,“平生愿,苍天终不负”。让我这后辈对前辈多了一层理解,于仰望之中更添一种体贴。《虞美人》写“昆麟学兄逝世周年祭”,长歌当哭,“广陵散绝并琴亡,试问谁能与我共丝霜”,读来泪眼婆娑。

比如诉说情愫。《鹧鸪天》一首,为金婚而赋,“初时小绾同心缕,老来雨润暖与寒”,“双丝绢,同功绵。虽有荣观燕超然”。读来真切无比!杨师的夫人张师承荣先生,与杨师皆出自山东大学,又同在曲阜师大历史系任教。我们96年初入大学,日渐熟悉起“萃华月,西联灯,春风杏坛弦歌声”,就听闻系里关于杨、张二师的恩爱扶持,相濡以沫的传说,无不艳羡与尊敬。后来杨师授《历史地理》,张师讲《教学法》,一潇洒飘逸,一严谨细致。我本科论文由杨师指导,以一篇近两万字的《唐古文运动发生因缘考》,为杨师击节叹赏,极大地确立了学问自信,遂入杨门,执贽称弟子,决意走学问之路。我大四考研因英语而未能成功,没能成为杨师指导的研究生,甚为遗憾。二老多有劝慰与鼓舞。我毕业回老家夏津一中教书,考研也因报名等问题屡遭阻挠,写信给杨师吐槽发泄,犹记其中有套用《论语》子畏于匡章之句——“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人其如予何!”二老一直回信或电话鼓劲,“赐予我力量”。当时,一心要考清华思想文化所。如杨师诗中所说“记得当年求丹枝,深羡上国清华”(《临江仙》)。后来“非典之年”二次考清华失利,调剂回校,乃至留校任教,与二老更加亲近。于我而言,二老如同父母,故私下常以老爷子、老太太称呼。亚宁姐有一次发朋友圈,有一张二老携手而行的背影照片,特别动人。内子说那是一种真正的浪漫。正如我喜欢的那首《最浪漫的事》所歌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杨师诗中所说,“公挽我,我扶公,五十冬”(《诉衷情》),绝对不是杜撰,而是真实的写照。世间唯有这样历久弥新的情愫与衷情,温柔但有力量,可以穿透人心,穿越古今。

再比如说,舐犊情深。杨师的女儿亚宁姐归泗水韩锋。韩锋老师是我大学四年的辅导员,亚宁姐与我在孔子所同事多年。韩老师与亚宁姐育有一子,大名韩燕楚。一见此名,即知其家乃史学世家。杨、张二老对外孙格外疼爱。这在诗中亦有体现。《鹧鸪天》写冬日大雪,韩燕楚返家遇阻,十分牵挂,“忆绕膝,最润滋。无言一霎茫然思。车离站台缓缓去,心随外孙意躅踯”。《豆叶黄》亦吟道:“冷风袭来思外孙。雪打红叶更断魂。魄飞天外月如银。梦中亲,几时归来乐天真。”这舐犊深情,也许只有我们自己做了祖父母,才能真切地体悟。“隔辈亲”有不足为外人道者。

我的第二个读后感是,杨师的诗词对人、物的描摹真切而细腻。我想,这反映了诗人对天地万物的关心与挚爱。没有关心、没有挚爱,就不可能有如此真切细腻的观察,及遣词用字的准确典雅。如今的现代生活,讲究一个“快”字,无论老幼,莫不在“赶紧”“紧赶”,每个人深感其苦、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于外。朱光潜先生曾在《谈美》中引用西方的诗句——“慢慢走,欣赏啊!”读来如触电然!有感于此,我“造”一“慢庐”,提倡慢读书、慢思考、慢生活。从这部诗词小稿中,你会感到作者对祖国一山一水、身边一花一木的无限关注,倾注了心,投入了情。这恐怕正源自作者的诗心诗眼,能够慢慢地欣赏身边的人事物的风景吧。

佛语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儒家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都说明了天地人的感通与通感。你看,诗人写青界湖,“玉界无尘,水面如银……有丝丝风,几声鸟,景中人。……山峦远处,层层烟林,廊桥边,一梦寻魂”。好似宋人山水,精致之美,与人之兴致,全盘托出。他写曲园——这是工作与生活了几十年的园子——春日的曲园:“绿萼琼姿破晴云。含华娇嗔,秀色氤氲。”(《一剪梅》)“柳丝弄情,梨花飞雪,春在曲园。”(《柳梢青》)“一串珠圆,轻吐纤喉,天然脆清。正高树传语,尾同春燕;花间度曲,音似雏莺。”(《沁园春》)秋日的曲园:“秋意袭人。秋云目断。似锦秋色层层见。”让我好生愧意。天天混迹大美曲园,竟然无动于衷。甚至对那柳树的飞絮、树上的鸟儿带来的生活不便而颇有怨怒。而这些在诗人笔下,却是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我决意效法杨师,唤醒诗心、打开诗眼来打量身边草木。杨师写泉城的湖泉之美,写崂山、泰山、华山、西湖,都是如此。人在景中游,诗于心底生。

我读后的第三点感触是,杨师以史家的胸襟,指点江山,感怀古今,背后是侠骨柔肠。中国人之历史意识,世界上罕有其匹。历史上的圣哲、豪杰、雅士,传统中的故事、典故、传说,一直为国人津津乐道,口耳相传到如今。在诗歌史上,咏史诗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对故事故人的感怀,发抒个人的情愫,体现一己的追求,打通古今的隔阂,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不过如此。杨师诗词中有不少这一类的作品。

如《沁园春》“新旧《唐书·颜真卿传》读后”,写颜鲁公那种“精贯白日,天地气正”的“铁骨铮铮”,岂是今天流连于网络游戏、欣赏小鲜肉综艺的娃娃所能理解的?读史、读诗,贯注于小我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人很容易沉沦、卑微。正是因为作者长年累月在史海之中遨游,才会涵养出真正的浩然之气。他在《金缕曲》“题柏石先生诗词稿”中写道:“柔肠傲骨推君最。烹香茗,把笔纵谈,抒英雄气。岂肯低头向小人,尘雾狂走风雨。”他在《金缕曲》写与王钧林老师的“思与神交”,赋诗有句“坦荡心胸无一别。只青眼,关河咫尺,白云开合。青钱学士真英物,珍重文章气骨”。你看,这与写花木禽鸟的笔,还是同一支笔吗?当然是。因为“柔肠”与“傲骨”是一体两面。没有柔肠,难有傲骨?若无傲骨,柔肠焉用?

读杨师的诗集,虽然“带着任务”,却毫无压力,反而颇得诗教之益、吟哦之乐!所读有个别不解,随即请示。稍作整理,请李飞兄印制200册,由杨师分赠师友亲朋故旧。题签者贤契陈沛之君,小字清雅可喜,颇合诗集之气质。雅人雅士,雅诗雅字,美美与共。待他日将两部诗集整理合刊,正式出版,则弟子承乏,义不容辞。

杨师命序,终不敢违,聊述读后所思,不能于诗词有所品评,只能外围打转,惟恐佛头着粪,弗敢称序,所幸得附骥尾,权作跋语。

不肖弟子 宋立林  沐手恭撰 庚子初秋处暑日于慢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539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1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33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23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9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6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4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08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54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4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0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04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3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5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5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7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92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