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撑着一把洋伞,穿着旗袍,微笑着走在清华的校园中,浑身都散发着优雅的气息——这就是杨绛留给清华学子的记忆,也是留给世人的记忆。
做为江南女子,杨绛的雅致是融到骨子里的。
我们会想:杨绛的优雅,一定是优越的生活给予她的馈赠。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柴米油盐,鸡零狗碎。人在世上活,生活饶过谁?
从清华教授到清洁工人;从学生到著名的剧作家、翻译家;从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到孑然一身。
杨绛人生经历了各种人生境遇,常人有的磨难杨绛都经历了,只是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她选择了坚强,修炼出知足恬淡的性情。
她在这个世界上整整活过了105年,她从苦难中熬出来的丰润人生,值得我们品读。
吃尽柴米油盐的苦楚
留学期间,为钱钟书吃得好一些,从来没有下过厨房的杨绛开始下厨房做饭,学做红烧肉,学做鱼、虾,虾活蹦乱跳,吓得她弃虾而逃。
女儿钱瑗出生了,身在海外,无人照顾。她一个人留在医院,钱钟书一个人来回跑,到了医院,就会像个孩子一样报告自己在家闯的祸。桌布弄脏,杨绛承诺会洗;门轴掉了,杨绛承诺会上;台灯坏了,杨绛承诺会修。
钱瑗小时候,除了邻居偶尔帮忙外,大多是杨绛一个人带。
1938年,在国家动荡不安之时,杨绛记挂着家人,忧心着国家,毅然地带着女儿和丈夫钱钟书一同回国。
战事年代,一家人在上海的生活也异常艰辛。
领到的大米,多是糙米脱壳剩的皮,里边还掺有沙子,做饭的时候都要用镊子细细挑;做饭要烧煤,煤球里边则掺有太多泥土,常常点不着火。
杨绛不但要烧火做饭,还要自己劈材,自己动手自制煤球,改造煤炉。
钱家一大家子的生活,都指望杨绛一个人料理,买菜、做饭、带孩子、孝敬公婆……生活中的这些苦和累她都是自己扛。
在苦和累面前,杨绛从容不迫,毫无抱怨,爱一个人,就毫无保留的付出。
扛过鞭打辱骂的苦难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面说: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随着动荡的到来,杨绛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发生巨变。
她的工作被换成了扫厕所,这样的工作他没有去抵触,而是用近10天的时间,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门窗内外一尘不染,斑驳的陶瓷亮出了白底,杨绛每天到工作岗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厕所通风换气,里外打扫,人们如厕再不像以前那样痛苦,所有如厕的人都对杨绛心生敬佩之情。
钱锺书是《毛泽东选集》外文编委会的一员,有人贴出大字报,说他书桌上没有摆放《毛泽东选集》,原因是觉得书“会弄脏桌子”。
杨绛看到大字报后,写了一张小字报申辩,杨绛被推到外面去游街。
她脖子上套着一块发霉的木板,一手拿着一面铜锣,一手拿着一根棒槌,边走边把铜锣敲得震天响。还要高喊:“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杨绛被押着干活儿,押着她的那个姑娘拿着一条杨柳树枝做成的鞭子,时不时地抽她。还用一把剪刀,把杨绛的半边头发都剃去,给她剃成了阴阳头,杨绛只能用女儿剪下的长发做成假发,才能勉强出门。
杨绛知道这种时候只需坚持扛下去,一切终将过去。
多年读过的书,帮助她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她处惊不变,淡定从容,她看问题比别人更通透,能够忍受暂时的痛苦。
熬过孤苦伶仃的苦日
一个人拥有着怎样的智慧,才能如杨绛一般从容淡然的面对生活的各种境遇。
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先生相继离开,只剩下形单影只的杨绛,那种痛苦身强力壮的人都难以承受。
杨绛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却从痛苦中挣扎出来,她用追忆一家三口共同走过的日子的方式,寄托情思。
她把三个人幸福的日常生活用笔一一记录下来,用文字抵抗了挥之不去的孤独。于是有了《我们仨》这部既感伤,又温暖的名作。
这本书风靡全球时,杨绛已是96岁的老人,她的优雅、睿智可见一斑。
书中最感动人心的一句话是: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面前,年龄、孤独、困境都不是问题。岁月老去,孤苦无依,她依然过上令人向往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杨绛一如既往地闭门谢客,她开始整理钱锺书留下的珍贵手稿。
那些零散和破乱的手稿,上面满是岁月留下的伤痕。杨绛边读边整理,有的时候还需要粘贴、修补。因为深爱着钱锺书,这样繁琐的工作,年迈的她乐此不疲。
“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锺书手稿集》终于得以出版,发行。
尽管杨绛的年纪越来越大,她依然坚持着翻译事业。翻译了柏拉图的名作《斐多》,探索了“死亡”这个千古谜题。
通过杨绛的翻译,我们普通人也能读懂苏格拉底。
杨绛100岁了。她没有陷入伤感的情怀中,而是稳步地泰然自若地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任生命之河慢慢地流淌。
百岁光阴如梦,她孑然一身,继续前行。依然自己登高换灯泡,依然保持着以往的生活规律,每天读书、写作、练字。
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言:“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代文学大师杨绛悄然谢幕。
她做到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