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
长沙帛墓茔,
至道讹民情。
大器天然免,
焉何篡晚成。
段二:
大道非恒道,
言传简易行。
今兹持以御,
岂执古相迎。
作《真道》首句平起平收五绝双并,押平水韵下平声:八庚韵。
释文:
长沙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帛书
证实了两千年来传本是讹传
大器天然形成并非后天培养
为什么被篡改成了大器晚成
大道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大道是言传身教简单易行的
以现在的认知解决现实问题
怎么能食古不化照搬过去呢
后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2170年前的古本《老子》(100年后被称为《道德经》)。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该版本《老子》与我们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700多处差异。
例如:传世版《道德经》写道“大器晚成”,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的雕琢,才能做成器具。这里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或者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都比较晚。而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写的则是“大器免成”。本意是:人才的形成过程不用过多干预,真正能成就大器的人,他顺应自然便能成才。而今本《道德经》则是强调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很强的人为干预的意味在其中。
又如,现行的《道德经》版本,就是小孩,也能背上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语。然而根据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五千言》“道经”部分与现在的《道德经》相比,有所不同。马王堆帛书中写的则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非恒道也”的“恒”字表达的是,宇宙的基本原则就是一直在变化。年有四季更替,草有枯荣,人有生死,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还有,传世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二者只差了一个字,把“今”换成了“古”。按照传世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法来治理现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礼治天下。但是孔子向老子问礼时,老子却告诉他“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你所学习的那一套,都是已经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对这些很久以前的人说的话,要活学活用,不可拘泥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