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题引起了许多大人的讨论。看了一下,发现这是个很好的逻辑思考练习素材,估计能够把其中细微的逻辑问题都想清楚的大人,可能不会超过十分之一。相关争论的情况正反应出现实人群中逻辑素养的缺乏。
题目是这样的:
今年小天10岁,哥哥的年龄比他大得多,哥哥可能( )岁。
(1)60 (2)18 (3)12 (4)9
你的第一反应哥哥是多少岁?
报道说,记者做了一次调查,某个班上1/3的小朋友选择了60,课本的正确答案是18。但许多家长也觉得应该是60,由此引发了不少讨论。
先分析一下可能的答案:
- 选9岁:瞎蒙,或者说几乎没有建立数的概念。
- 选12岁:不理解“大得多”的含义;这正是本题考察的重点之一。
- 小朋友选60岁:理解了“大得多”,但忽略或没有充分理解“哥哥”在这里的意义;如果不是这样,作为小学一年生,其心智未免老成得可怕了——
- 大人选60岁:不少大人会想到,哥哥比弟弟大50岁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60与18相比似乎更符合“大得多”这个条件。还有网友提醒,现今社会的“某些人”的生活方式,哥哥弟弟差很多不奇怪。这就是大人的世故吧:成年人和小朋友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基本的逻辑分析:把大50岁的人称为哥哥,虽然可能,但不合常理,特别是绝大多数小朋友的世界中的情形。“常理”和“小朋友的常理”,是这个题目隐含的,合理的前提。从这个基本逻辑分析看,这个题目出得很好。因为60岁的可能性而质疑这个题目(标准答案)是不合理的。
进阶的逻辑分析:在逻辑上较真一下——
- 小朋友遭遇有一个大50岁的哥哥的概率与大人遭遇这种情形的概率可以认为是一样的。然而,小朋友若不是遇到,就不大可能推测周围乃至社会上有这种情况;大人就不然。大人不必遇到也可以知道乃至相信这个现象存在。所以大人选60这个答案要比小朋友选更合理。
- 一些网友指出不能排除不是亲哥哥的情形。但这对上述讨论实质影响不大。
- 抛开基本分析中点明的“常理”这个隐含前提,这个题的语言表达是可以改进的。题目的表述是“哥哥可能( )岁”,按照前面的逻辑分析,18和60都可以是正确答案。这样才是逻辑上无懈可击的表述:“哥哥最可能是( )岁。”(也许出题老师想到了这一点,担心这个“最”会削弱其考察重点?)
如果拿这个题(18和60两个答案合理性的比较)做成人的逻辑考题,上面的基本逻辑分析,只能算及格水平。或许指出了小朋友和大人语境不同的,可算是良好。从争论和评论看,相当多的人都不及格。日常语言的表达,都有一个“语境”(或所谓“上下文”),其中包含了一些隐含的假设或前提。逻辑素养的一个基本体现,就是对这些隐含的假设或前提的敏感性。日常所见人们的争论,绝大多数都与双方各自的隐含前提不清楚或预设不一致有关。很多人在讨论中自己心中的假设或前提不仅不明确,还不断改变。缺乏逻辑,表述的意义和有效性就无法确定,争论就无实质意义。在网络论坛或朋友圈里看到的争论,大部分都是这样。
能够轻易明了基本分析和进阶分析中的1)或2),这个逻辑素养应该算优秀了。只有能看出3)才可以考虑100分。
作者印记:f6c6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