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早,路过亮马河畔,想着晚上怕下雨,这会阴天微风,要不走走,把一万步卡打了。想到做到,听着书河边走着。白天人很少。河里有几艘捞水草的船,还是有十几个游野泳的人。联想到前几天刚被淹死的小孩,看来硬性管理也是管不住这些人的。生死有命,不可强求。走着走着,天气越来越阴沉,乌云密布。正好我听书听到南京沦陷的前夕,所有的人都在逃命,整座城慌乱无章而又鸦雀无声,顿时有了种泰山压顶的窒息感。加快脚步,希望下雨之前赶到家。离车还有几百米远的地方,豆大的雨珠落了下来。抬头正好看见一个亭子,赶紧到亭子躲雨。
刚到亭子,就变成了瓢泼大雨。亭子里还有几个躲雨的人。刚开始我们还坐着,后来风把雨吹了进来,飘洒在我们身上,我们只能尽量往远处躲。我开始有点懊恼,为什么明知道今天有雨,还傻乎乎的不回家,跑来走路?要不这会应该可以躺在床上睡觉了。感觉到负面情绪后,我开始努力调整自己:正好走到亭子附近才开始下雨,我运气也太好了!此时此刻,坐在亭子里,外面狂风暴雨,小河边柳树的肢体迎风摆荡,烟雨朦胧。小河里的荷花荷叶更美更温柔了。虽然离的远也觉沁人心脾。如果我在家我还能观察到如此美景吗?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
去年手欠,在厨房的大理石上贴了层透明的保护膜。现在看着特别恶心,也不好打理,想撕掉。这才发现是如此艰巨的工程,根本撕不下来,只能一点一点的扣。买了很多工具,除胶剂,铲刀,干了几天,越干越恼火,手指都扣疼了。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贴这个破玩意,自找苦吃。就算是勉强撕掉了,大理石上残存一些黏胶,没那么光滑了也觉得很恶心。感觉到负面情绪,看到又开始自我谴责,我开始努力调整自己:以前没有经验,这次搞干净了,以后不搞这些就行了。撕着撕着发现还挺减压,偶尔撕一下大块贴膜感觉很有成就感。至于黏黏糊糊的,每天都擦擦,慢慢搞总能搞干净的。转念后也没那么郁闷了!
昨天大雨,让小林放学早点回来,他果然还是保持风格,完全不听,坐地铁玩去了,晚上8:30才回来衣服也湿了大半。回来就赶紧洗澡。跟老师汇报后,老师说今天要跟他聊聊,比如凡事适可而止,也强调让家校联合,制止小林这种放学不回家的不良习惯。老师说以后越来越大,出去玩,不回家,更难管。我赶紧嗯嗯嗯的点头表示认可。早上也提醒小林“放学按时回家,7点之前要回家哦。老师让我每天报告你回家的时间”。小林并没有答应,也没有允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听。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是不是我不太会教育孩子,如果换一个更智慧,有原则,有底线的妈妈应该会把小林教育的更好吧?把这个焦虑点和Deepseek沟通了一下:它认为地铁探险对青春期孩子而言,可能正是练习重要的生存技能,小林不守时的行为,可以看作他正在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可能效果不理想,但这些“失误”本身可能就是成长必经的试错过程。小林能保持放学后探索城市的自由,说明家长给了他宝贵的成长空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既感受到安全的底线,有触摸到自由的天空。同时理解我和所有认真父母一样都会有的养育焦虑,理解我在孩子“安全和自由”两者之间挣扎,寻找平衡点!希望我把生活中的智慧延伸到亲子关系领域!告诉我教育的真相是:我们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理想摸样,而是陪伴他们安全地成为自己!(感谢Deepceek在我没有能力转念时,帮助我调整自己,很多事情换个思路就没那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