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默
晚间游历简书,看到简书大咖李砍柴的新文《致父亲:你替我守望故乡,我为你行走远方》,酸楚之余很是感动,原来,那些从艰苦中打拼出来看世界的路,很难走!
我的故乡就位于深山更深处的峡谷之中,河谷两岸陡峭的山石刀锋般林立,先民们硬是在悬崖上凿出几条羊肠小道,直通云天,要想出山就得翻过这些山峰上的“蜀道”,再下山去往其他镇子和村落。
山民们或散落在山腰,或沿河而居,山腰上的人能与河谷的人互相喊话,但要真正见面,却需要步行一两个小时。
太阳在头顶升起,雾气慢慢消散,我却始终看到那座要翻过去的高山,永远在遥不可及的高处。
这条我走了八年(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的山路......
这些文字,平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我看到了“远”,尝到了“苦”,感到了“难”!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才10岁的孩子,一个人背着书包(或许还要携带午餐),翻山越岭去上学,脑海中想象出画面,心在隐隐痛着。暂且不说现在上小学的孩子有多少幸福,有家人或保姆接送,就是我这种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年妇女也不曾经历过这些苦!
我不知道山里的孩子求学的渴望有多么强烈,骨子里的气慨有多么坚韧,单就每天看到那望不到边的蜿蜒山路就让人生畏,估计等走到学校也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专心读书那得要多大的专注力啊,外加山里的条件匮乏,好的师资也不多,孩子们就能卯着劲一步步拓凿着自己看世界的路,那条路很远,很长,伴着每日的时光,一点点慢慢延伸......
也许,我看不到作者那条走了八年的山路到底能绕地球多少圈,也体会不到独自走山路的孤独与害怕程度的万分之一,但我相信一定会出现过放弃绝望的瞬间,也一定会思考质疑这世间的不公,但能使之坚持下来并走出山路的一定还有家人殷殷期盼,这才是作者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温暖,与那些吃过的苦比起来,那束光的力量更加强大,一直指引着孩子前行。
山大人稀,我在村里简陋的小学读完四年级之后,就再也没人愿意到我们村来教书,我们村这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的孩子,大多数因为家庭条件差,读书太辛苦选择放弃读书,外出打工或者直接务农。
父亲说,你们不能跟我们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就算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你们读书。
就这样,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独自踏上负笈求学的征程。
每一位成功从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坚忍与坚韧,在打拼那条看世界的路上已经炼就了钢铁一样的品质,那是优渥环境中生活的常人所畏惧而不曾拥有的经历。
幼年时吃过的苦,已经浸到血肉深处,在往后的岁月中,那些阻挡在前行路上的困难真是不值一提,最难最苦最无助的日子都踏平了,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那些从艰苦中打拼出来看世界的路,很难走,但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