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二哥二嫂生日,难得二人生日都在阳历同一天,于是一家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吃个饭庆祝一下。
这样的家庭聚会一年都有好几次。大家平时难得见面,借个题目聚聚,聊聊,叙叙,畅所欲言,也挺好。
我们这个大家庭大人很少正儿八经地过一回生日,都是给几个孩子过。去年我们提议以后每个人都得过生日,都要请大家吃饭。
去年腊月婆婆第一个过生日。婆婆的妈妈不记得她的生日,只是说婆婆那年出生时下了第一场大雪。结果去年下第一场雪时,我们在元月六日那天给婆婆隆重地过了次生日,并将婆婆的生日就定在以后每年的元月六日。
那天晚上亲朋好友齐聚,七十多岁的婆婆戴着生日帽子,开心地和小孙女一起唱着生日歌,在烛光里许着心愿,外面雪花飞舞,屋里温暖如春。
我每年生日那天,都会去看看妈妈。
“儿的生日,娘的难日”。
以前妈妈还没有三高的时候,便买一只母鸡给她熬点汤补补表达心意。后来三高了,也就只能买点她爱吃的水果了。
现在日子舒心了,孩子也大了。以前谁过生日呢。小孩子都很少过的。只是逢九时会过一下,特别是老人。
一般五十九岁就做六十大寿,六十九岁就做七十大寿。七十九岁做八十大寿。
也有的家里人不愿意做,怕做了消了福气。也就是迷信的说法:怕消受不起这寿,而白白折损了寿星的福气。
民间确实有人家老人,正巧做了大寿后而生灾害病的,便推测是做寿折的福气了。
还有种过生日的说法:只有16岁以前的孩童和80岁后的老人可以大张旗鼓地过生日。中间段年龄的人,不老不小的,生日只能小范围庆祝一下,不建议太隆重。
原因据说是16岁以前和80岁以后都是属于神仙了,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人间的世俗之累了。
虽然迷信,不过不老不少的也实在没必要,生日每年都有,适当纪念一下就好。
很多年都没当过主角,一下子当主角感觉怪不好意思的。所以我的生日只想一个人静静地过。
二哥二嫂也是比较内秀的人,竭力阻挠我们给他们定生日蛋糕,只是说想请大家吃顿饭聚聚而已。及至蛋糕来了,蜡烛点了,也有点不知所措,在孩子们的指点下嘻嘻哈哈完成一个个步骤,一家人酒足饭饱,开心的很,吃吃喝喝确实是维系感情最好的方式。
小时候看电视里别人过生日,吃蛋糕,唱生日祝福歌,闭上眼睛,许个心愿,感觉好美好,羡慕得不得了。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孩子多,有时连长寿面妈妈都会忘记煮的。
妈妈只记得我们每个人的农历生日。爸爸去世后,在他的记事小本本里我发现了我们姐妹每个人的生日,上面父亲写得很详细,包括阳历、阴历、星期几都写得清清楚楚。尚记得父亲去世前那年是说过,以后要给我们每个人都过过生日了。
父亲去世后那些生日数字深深印在脑海,时时刺痛着我们的心,也在每个人的生日那天温暖着我们。
有人说人的生日和忌日一般都不会相差太多。这个没有考证过,不过父亲的生日和忌日仅仅相差七天。父亲在世时我们也从没给他过过生日,他的生日是因为忌日而被记得的。
我是在春天出生的,后来每年生日的时候我就会想:是否若干年后我也会在这春暖花开之时离去。伤感之余便会更加珍惜。
我们不能决定出生时的仪式,我们也无法选择死亡的仪式,(貌似现在也可以提前遗嘱安排),而每年生日这天可以给自己一个空间,静静地捋一捋心情,回顾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