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皓
至今,在家里的衣柜里,还珍藏着我兵之初的有些褪色的军用挎包。它时刻会提醒我,在从军路上要敢于担当、善谋打仗、勇往直前,向着富国强军的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不断进军。
因为家里一直有人在部队工作的原因,从上小学起(80年代初),我就一直用的是一个军绿色的军用挎包。背着它,常常会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自己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时常还有点小小的自豪。直到高中毕业,参加入伍后,我才真正拥有了人生中,也就是工作后的第一个军用挎包。
在90年代初,抱着对军营的向往。我投笔从戎,毅然选择了去远方的军营建功立业。在县武装部穿上上绿下蓝的空军服装后,把一个军绿色的挎包斜跨在肩上,顿时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为父亲就曾是军人,他转业回来后,也有一个军绿色的挎包,尽管已经褪色成泛白的挎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军用挎包也是奢侈品。背上军用挎包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我担负起父亲,乃至整个陈氏家族的军人精神传承的历史重任。所以军挎包里,我放进去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本书、一个日记本及一双母亲绣的鞋垫。
到达天府之国的四川军营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新兵训练。每一天,我们都会整理内务,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把白床单抹得笔挺,没有一点皱纹。军挎包也被整理的精神抖擞后,统一立在被子的一边。训练回来后,我们一般都会打开军挎包,那里面放着我们的日用品或书籍。搞教育上政治课或其他学习时,我们都会背着军挎包,就是连周末请假上街买东西都要两人成行统一背着军挎包。每逢晚上紧急集合,那军挎包是必须要带着走的,那挎包上别着军用口缸和白毛巾,夜晚穿行在山里时挎包里的弹壳与口缸的碰撞声此起彼伏,至今难忘。每逢去山里靶场打靶归来,每个人的军挎包里都装满了子弹壳,用手一拨哗哗直响,那声音伴随着打靶归来的歌声格外铿锵有力。
曾几何时,军用挎包和军帽、军鞋、军大衣、军袜等等,这些部队军用衣物成了那个时代青年追求的时尚。三十多年前,别说是全套的衣物,就是身上有那么一两件,在同学朋友中也绝对能炫耀一番。
那时候,军人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谁家里有人在部队工作的,那是莫大的荣誉,正所谓“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也许是人们爱屋及乌,随之而来的军人的日常用品也极受人们的欢迎喜爱。背个军用挎包、戴个军帽,似乎也会被人高看一眼。最初,军用挎包、军帽之类的东西只有军队干部子弟才有,穿戴着的确是飒爽英姿,威风凛凛,在物资极其匮乏、缺衣少食的当年透着一股豪气与威武,用句现在的时髦语,那才叫“帅呆了”、“酷毙了”、“666”。 单说这军用挎包,它是由粗布面、帆布带做成的一种极普通的绿色挎包,当年,它的风靡一时,广为那个时代的青年所青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意义。不像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或沉迷于网络,或丧失了精神追求与信仰,或成为低头一族。
在摸爬滚打中,我一直很珍惜保护着我军旅人生中的第一个军挎包。那里面始终是几本书、笔记和钢笔,我用这些践行着当年的青春诺言,记载着我丰富多姿的军旅人生,放飞着强军富国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下,从新兵很快被选拔为文书、上士班长,也很快入了党,还被列为了提干对象。那一年,也就是我挎着军挎包在沱江执行救灾任务的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军校。
在进入军校学习不久,军需部门又发了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二个军挎包。尽管比我兵之初的挎包新上几倍,但我依然喜欢那有些褪色的军挎包,是它伴我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见证了我的努力与付出。我把新挎包,收藏起来,当时还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想把这军挎包传给未来的儿子使用。在军校严格的学习和残酷的训练中,尽管军校配发了手提的学习包,但军挎包我也一直在用。每逢寒暑假,乘火车回家,我都会身着军服,很光荣地挎着军挎包,经常会得到周围人们的赞许与羡慕的目光。
军校毕业时,我申请去了西南边防。在哪荒无人烟的高山密林,不时会有少数民族的老百姓来连队附近活动。他们十分愿意用手中的物品,与我们交换军帽、袜子、解放鞋、军挎包、军服等,也有些战士把多余的挎包、军服与老百姓进行了交换。而我一直没有舍得放弃任何一件军队发放的物品,我都很珍惜地保管着它们,一般不会轻易送人。
去年回家休假的时候,年过花甲、退休多年的父亲还问我,那绿色的军挎包还有吗,要我送他一个,他好平时旅游时放东西。我说现在谁还用它呀,我给你弄一个新式军用挎包吧。父亲拿到新式的军挎包时,他感叹地说:还是原来的好呀!如此看来,父亲的军人情结还是那么的执着。
如今,人们的观念在悄悄地变化。现在,除了军人还在背着军挎包,不再有多少人用它了。鳄鱼、凯撒、LV等品牌争夺了人们的所爱,没有人再关注和青睐军挎包,更很少有人为此魂牵梦绕。在部队,也已经换发了新式的军挎包,是单调的冷黑色,可我还是喜欢那个军绿色的挎包,我小心的珍藏着它,因为那里装着我对军人的情愫,装着我的火热生活,装着我的人生经历,装着我的美好回忆和终生所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