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湖北嫁江西,看到她写的这段文字,真心替她高兴。
远嫁的姑娘回娘家不容易,想过年在娘家过,就更加不容易了。
最近也看了很多留言,关于在婆家过年,还是在娘家过年。
当然,有这些疑问的,绝大多数是姑娘们。
很多姑娘想在娘家过年,却碍于风俗、距离等原因而不能如愿。
对于婆家娘家距离远的,大家都建议一边一年轮着来,就如我那湖北的朋友一样。
这种方式挺好,兼顾双方家长。
除此之外,也可以将一方家长接过来,年轻人陪双方父母一起过年,也可以皆大欢喜。
如果婆家娘家距离很近,甚至可以一天来回的,干脆一天跑两个地方。
像我一个广州的朋友,他们夫妻是中午在娘家吃饭,晚上在婆家吃饭,第二天顺序就可以换过来。
中国传统的仪式感,长辈特别重视,既然交通便利,年轻人多跑动一下也无妨。
上面讲的主要是距离问题,那如果是风俗有规定呢?
风俗这个问题,五花八门。
不说中国南北有差异,一乡都可能有一俗。
拿我自己老家说,我和先生同县不同镇,车程不到半小时,有些风俗大相径庭。
按照他们说,年初一不能出门拜年;但我娘家那边是可以出门拜年的。
我小姨随口一说的传统:有心拜访初一二,无心拜访初三四。
重要的“门”,还得初一初二去拜访。
而出嫁的姑娘,老家一致认定在婆家过年,然后初二回娘家。
如果初二不回,若说不出合理的理由,就很容易被人诟病。
我出嫁后的第一年除夕,我家婆说往年年初二一家人都去小舅家(婆婆的小哥)。
我就把先生拉回房间,私底下告诉他年初二我得回娘家,跟他强调年初二回娘家是我们那里必须硬性执行的风俗。
然后,结婚这些年,无特殊情况,我们都是年初二回娘家。
记得我弟媳入门后的第一年,她有很特殊的情况,没有在我爸爸家里过年,而是回了娘家。
我爸爸有些无奈,其实说起来也是有些不高兴的,他的心结在风俗。
在我的观念里,我是接受在娘家过年的,更何况,她不是无理由。
我理解爸爸,也理解弟媳,那天(年初二)我一直安慰爸爸说:
——虽然风俗摆在那里,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互相理解。
——弟媳虽然在娘家过年,但是弟弟是陪在爸爸身边的。
当天晚上,我回到婆家,弟媳没有在婆家过年这件事,很快就传到我家婆耳里。
然后那天晚上在厨房,我家婆一直跟我说:
——女人嫁人了就不能在娘家过年!
——你记住啊,你以后千万不能这么做,会被人说的!
——哪有女人嫁人了还回娘家过年的?
家婆后面还说了很多很多,我一直没有出声。
不出声不代表我认同,相反,我是完全不接受这种说法和思想的。
只是我清楚,老一辈根深蒂固的思想几乎无法改变,我理解她的“执着”,我又何必费唇舌解释,若我反驳,想必只会引发婆媳“战争”。
我婆家和娘家有着共同的风俗认定,所以爸爸才会有些不满,所以婆婆才会喋喋不休。
对于风俗,很多时候很无奈。
但是我想说,在风俗面前,还有更重要的感情。
有特殊情况选择各自在家陪父母过年,没有绝对说不可以。
对年轻人来说,夫妻过年分开几天没多大关系,可以兼顾双方父母,而不是非得一方割舍。
如果无法平衡又选择争吵或者敌对的方式,逼着随了风俗,但必然会伤了感情,得不偿失。
现在年轻一辈的男子,很多也没那么执着一定要让妻子在婆家过年。
这就是他们开始想到妻子也有自己的父母,也想在过节的时候尽一份孝心。
我们这一代若能有越来越多人认同可以在双方家庭过年,那么我们的后代,也会受到影响。
如此下去,以后或许就没那么多姑娘纠结如何回娘家过年了。
不管过年在哪家过,如何安排,最好商量好。
能兼顾尽量兼顾,不能兼顾的,轮着一边一年。
如果因为过年风俗而让大家都不愉快,会越来越多人不喜欢过年。
最后借用开始朋友说的那句话:“总之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