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讲到,始皇帝十五年,秦国兴师动众伐赵,派了两路大军,一路到达安阳,另一路到达太原,取得了狼孟和番吾,当遇到李牧却直接撤军了。《资治通鉴》在这一年还记载了另一件事,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没有得到秦王的礼遇,一怒之下私自回国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恩怨情仇
被燕国送到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曾经和秦王嬴政有过一段美好的过去。那还是嬴政在赵国当人质时,恰巧太子丹也在赵国作人质。对于嬴政来说,那是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每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而太子丹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两个太子同在异国他乡,建立了患难与共的兄弟之情,就像两只受伤的小老虎相濡以沫,相互鼓励,相互舔舐着心灵的创伤。但是,时过境迁,太子嬴政变成了江湖大哥,而太子丹从赵国的人质变成了秦国的人质。曾经的相濡以沫如今变成了相忘于江湖。天真的太子丹以为到秦国后,曾经的难兄难弟会和自己再续前缘,没想到嬴政却已经找到了诗和远方的田野。太子丹没得到秦王礼遇,把满腔怒火化作对秦王的恨藏于心中,于是愤然离开秦国,踏上了余生复仇之路。
於期奔燕
秦国大将桓齮(yǐ)出兵伐赵,结果败给了赵国的李牧。据推测,这个桓齮很可能就是樊於(wū)期(jī),因为打了败仗,要受惩罚,所以逃亡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了下来。太子丹的老师鞠武见太子竟然收留了秦国逃犯,赶紧来劝。请太子丹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太子不以为然,还是用传统的贵族做派说:“人家樊将军走投无路了,来投奔我,我应当拼死保护才对,您还是帮我想想其他办法吧。”鞠武说了一段非常漂亮的话:“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意思是说,以危险的举动谋求安全的结果,闯祸却自以为造福,目光短浅而结下深仇,为了帮助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安危,这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啊。没办法,太子丹执意要留樊於期,谁也拦不住。最后,鞠武老师无奈,而向他推荐了一个人,田光。说田光是个世外高人,其为人智深而勇沈,可与谋。
准备对策
太子丹私自从秦国逃回燕国,已经得罪了秦国,现在又收留了秦国的叛将,秦国绝不可能善罢甘休,燕国还是早做准备为妙。分析一下秦国和燕国的强弱对比,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燕国都毫无胜算。回想刚刚输了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本想趁火打劫,从赵国捞点好处,但是仍然被赵国打得跪地求饶,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如此强大的秦国呢。
转换目标
既然燕国对秦国没有半点胜算的可能,那就调整一下对敌目标,把国家对国家的对抗转换成国家对个人的对决,于是刺杀秦王的方案就提上了日程。
荆轲出场
燕国虽然弱小,但是招募几个不怕死的勇士还是能办到的。太子丹秘密培植的死士足有20人之多。只是这20名死士后来被派了什么用场,史料就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了,高光之下的只有一个,荆轲。
荆轲其人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说荆轲的先祖是齐国人,迁徙到了卫国,卫国人叫他“庆卿”。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荆轲应当是出身于齐国的庆氏,“卿”是尊称,“庆卿”相当于“庆先生”。后来荆轲到了燕国,燕国人称他为荆卿。所以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遇到庆卿、荆卿、荆轲,要知道它们指的是同一个人。荆轲在燕国的朋友圈里有三个人。一个是搞音乐的高渐离;一个是杀狗卖肉的,没有名字,人称狗屠;还有一位隐士,田光。就是因为这个田光,太子丹与荆轲的人生轨迹产生了交集,才有了荆轲刺秦的这场精彩大戏。
丹访田光
太子丹秘密会见了田光,向田光讲了目前面临的不利形势,希望田光帮忙出出主意、想想办法。田光说自己已经老了,不中用了,但是自己的朋友荆轲是个人才,可担重任。话虽然说得很含糊,但是从田光推荐荆轲的这一刻,刺杀秦王的意图,两人已经心照不宣了。太子丹准备离开时,随口说了一句,“这件事关乎国家命运,先生可要保密啊!”田光俯身微笑,说了一个字:“诺”。
荆轲受命
田光把太子丹的意思转达给了荆轲,说:“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意思是,我没把你当外人,也没有征求你的同意,就向太子丹推荐了你去干一件大事,这件事情无论成败你都将必死无疑。这件事如果放到现在,荆轲大概率会去骂这位田光,你凭啥把我的命许给别人,要我付出生命去干的事,你都不问问我同意不同意?这是朋友干的事吗?我们也不能去指责这位田光,按照古人的逻辑,田光是太了解荆轲了,如果田光当时担心荆轲不同意,所以没跟太子丹说定,而是先来征求一下荆轲意见的话,荆轲就会觉得被羞辱了。这就是豪侠精神,江湖做派。结果,荆轲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田光自刎
田光又交代了几句话:“我听说长者做事不会招人怀疑,但太子在临别之时特地叮嘱我不要泄密,说明太子对我不太放心啊,也说明我不配称为一名有气节的侠客。你赶紧去见太子,通报我的死讯,请他不要再担心我会泄密了。”田光说罢便自刎而死。
行刺条件
荆轲接受了太子丹行刺秦王的任务后,太子丹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荆轲,但是荆轲始终不提赴秦的大事。眼看着秦国灭掉了赵国,秦国大军马上就要兵临燕国了,太子丹实在等不及了,问荆轲何时出发。荆轲的回答总是:条件还不成熟。如果就这么出发的话,可能根本没机会接近嬴政。要行动,就必须备齐两件东西:一是樊於期的人头,二是督亢(kànɡ)地图。
於期献头
第一件东西有点难办。当初鞠武劝太子丹把樊於期送出燕国去匈奴,太子丹都做不到,现在要杀樊於期取其人头,太子丹岂能同意?
轲见於期
荆轲知道太子丹为难,便独自去见樊於期。
荆轲说:“秦国对将军太过残忍,您在秦国的家人这时已被灭族,现在正悬赏千金要你的人头,您该怎么办?”
樊於期说:“每当我想起此事就痛彻骨髓,但是能有什么办法呢?”
荆轲说:“我希望可以拿到您的头颅去献给秦王,秦王大喜之下,一定会召见我,那时候我会用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直刺他的胸膛,那时候不但将军您大仇得报,燕国也可以洗清耻辱了。”
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遂拔剑自刎,头坠背后,两目不瞑。樊於期的这一剑,把对秦王全部的恨化作千钧之力将自己的头颅生生地切断后坠入身后,依然睁着眼睛,死不瞑目。
太子丹闻讯赶来,伏尸痛哭。至此,太子丹再无任何牵挂,依照荆轲的计划,把樊於期的头颅装在一只匣子里,准备送去咸阳了。
督亢地图
督亢地图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推测应该是燕国的战略要塞的布防图。交出督亢地图应该能让秦王相信燕国是真的投降了。另外,督亢地图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藏匿匕首。藏一把淬有剧毒的匕首,保证能见血封喉。
行动副手
人头、督亢地图和见血封喉的匕首都准备好了,还需要再配备好的助手。太子丹为荆轲精心挑选了一个叫秦舞阳的燕国勇士。这个秦舞阳,13岁就杀过人,气场太强,以至于没人敢用不满的眼神看他。
远方朋友
一切准备就绪,还是没有上路,荆轲说要等一位远方的朋友。也就是说,这位远方的朋友才是荆轲心目中理想的合作伙伴。这时候的太子丹,虽然心里七上八下,但又不敢给荆轲脸色,只好小心翼翼地试探说:“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知道您还愿不愿意按照原计划行动呢?要不我先派秦舞阳出发吧?”措辞虽然很委婉,但弦外之音很明确,翻译出来就是:你是不是害怕了啊?荆轲被激怒了,说:“您如果嫌我磨蹭,好,我就不等我的朋友了,那就上路吧。”如果按照写小说的套路,这一情节就是在透露失败的结局。但是,我们的故事还是有必要讲下去的。
永别易水
出发那天,太子丹及众宾客送别至易水岸边,所有人身穿白衣,头顶白冠,皆丧服相送。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再未回头一眼。
进入秦国
荆苛以燕国使者的身份进入秦国,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荆苛把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交给秦国的有关部门,秦国派个同等级别的官员接待一下,也就可以回国了,估计连秦王的面都见不着。所以,荆轲用重金贿赂秦王身边的宠臣蒙嘉,请蒙嘉向秦王转达燕国的意思:燕王十分畏惧秦国的兵锋,愿意投降大秦,只恳请秦王能够名义上保留燕国,作祭祀而已,实则并入秦国为郡县,今特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以表诚意。意思很明确,就是我们燕国投降了,愿意交出统治权,只求给我们王室留点面子。蒙嘉向嬴政转达了荆轲的意思后,秦王大喜,于是“设九宾,而见之。”至于什么是“九宾”?已经搞不清楚了,应该是按最高规格接见荆轲。
当真如此
我们先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稍作暂停。假设,荆轲请蒙嘉转达给秦王的话是真心实意的,结局会是怎样?当然,历史既不能假设,也不能去评判对错,这个问题没能标准答案,这里只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
刺杀现场
秦王召见当天,嬴政摆出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仪式,荆轲手捧装有樊於期人头的匣子,秦舞阳紧跟其后,手捧装有督亢地图的匣子。千算万算也没算到,13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别人从来都不敢递个不满眼神的秦舞阳,在大秦帝国的威严下怂了。两人走到秦王大殿的台阶下,秦舞阳开始变颜变色,惊恐万分。荆轲随机应变说道:他是小地方来的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式,被秦王的强大气场震住了,于是接过督亢地图,独自上前,面见秦王。
图穷匕见
当督亢地图摆到秦王面前时,荆轲向秦王展开地图,秦王的目光跟随着卷轴的展开,等展开到尽头时,一把匕首惊现眼前。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刺,秦王扯断衣袖逃脱。秦王跑,荆轲追,一时间大殿上乱作一团。此时此刻,大殿之内,手持武器的只有两个人,一是佩长剑的秦王,二是拿匕首的荆轲。秦王无奈只能绕着柱子转,因为是长剑,情急之下根本无法拔出。不知是哪位大臣高喊一声:“王负剑。”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秦王左手按住剑鞘上部向身后推去,右手握住剑柄向右上方愤然拔出,就在这长剑出鞘的瞬间,强弱之势逆转。长剑对匕首,优劣立见,嬴政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大腿,荆轲倒地,但是并没有放弃攻击,使出全身力气将手中匕首掷向秦王,可惜没有命中。此时,秦王的卫兵已经赶到,将荆轲拿下。荆轲无奈道:“之所以没能杀你,只怪我太想活捉你了,想胁迫你立下契约,回报太子。”说话间,荆轲“箕踞”而坐,这是一种侮辱人的坐姿,这是荆苛在用行为来大骂秦王。于是,荆轲被大卸八块,以震慑天下。
行动失败
不知道荆轲失败的消息传到燕国,太子丹会作何感受。也不知道,如果秦舞阳不畏生死与荆轲一同上殿,秦王还有没有可能还生。我们更不知道如果荆轲当初等到了远方的朋友,会是什么样结局?历史没有如果,我们知道的是秦王嬴政在这次事件之后,加速了灭燕的步伐。
太子之死
刺杀事件之后,秦国开始了灭燕步伐,一举逼得燕王和太子丹跑到了草原避难。结果燕王收到赵嘉的一封来信,建议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虽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没办法,该杀也得杀呀。太子丹只好逃跑,最后被亲爹派的追兵追上给杀了。但是太子丹的人头也没有能换来燕国的平安,嬴政统一六国的步伐不会停止。
结束
就让我们借用陶渊明的《咏荆轲》的结尾四句来结束我们的故事吧。
惜哉剑术疏,
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