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稿

一、题目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篇文章,河中石兽(板书),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结合先前的预习,你想了解什么?(写在答题卡上)

1:石兽怎么向上游去了?

2:为什么有三次寻找石兽?

3.河中石兽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文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课文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释的道理。

3.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

4.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渡语: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成这些目标。文言文的学习的要求是会读、会译、会品。我们就跟着这三个要求进入文章。

三、读故事

1.读通语句

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请看大屏幕上三个句子中标红的词语,请同学们说说要从哪些方面注意。“转转”“溯流”“臆断”这三个词语。

生:回答

2.读出停顿

师:很好,根据课文的注释来积累词语,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然后我们来注意停顿,请同学再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读得怎么样,(屏显)请学生读“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生:第一个句子我们读的时候“是”和“非”中要停顿。

师:很好,这是根据意思来做出的判断。

生:第二个句子,我们读的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很好,请你来范读一下。

生读。

3.自由读,合作讨论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同学们在自由朗读一次,要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圈点勾画疑难处,并合作讨论,注意停顿。

(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来翻译黑板上的句子。

生翻译句子后,读需要翻译的句子。

四、说故事

1.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师:熟读课文之后,我们来说一说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有僧人、讲学家、老河兵

2.他们分别说了或做了什么?

师:在这个故事里,他们分别说了或做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生:他们都去找遗失的石兽了。

师:各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僧人是在原地和下游找;讲学家说在原地可以找到;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找,果然找到了。

3.请同学们围绕石兽来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师:请同学们围绕石兽再来概述一下文章。

生:这个石首沉没了,十余年后僧人决定去找这个石兽。先是僧人,他们在原地和下游找到,然后讲学家建议人们在原地的泥沙中找,但是没有找到,最后老河兵将他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最后找到了。

师:说的很好,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讲了“寻物”的故事。在僧人寻物不得之后,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大屏幕,我们一起读。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巅乎?”你们觉得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段话?

生:我觉得应该用瞧不起的语气,表现他觉得其他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师:哦,很棒,你关注到了“物理”这个词,老师同意你的看法,但是能不能找到更多的依据呢?

生:最后一句,“不亦颠乎?”

师:很棒,你能带着这样的语气再读读吗?

生读。

师:可是在讲学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有一个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看法,这个人是——

生:老河兵。

师:同学们想想,在大众都信服讲学家的时候,老河兵提出不同的看法,他需要什么?

生:需要勇气。

生:需要来自时间和经验的勇气。

      老师请学生翻译课文“盖石性坚重,------遂反溯流逆上矣。”判断老河兵的这段话的语气。细细品读其中的“笑”这一个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词语。明确讲学家笑僧人,不能究物理,没有自己聪明。老河兵笑不仅是他们不知道去找石兽,更觉得笑他们没有实践,主观臆断。

五、悟故事

      可见,课文不仅仅是说了一个寻物的故事,更是在讲不能直接凭主观臆测就得出结论。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世上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很多,怎么可以根据主观臆断呢?“多矣”这里表达了很强烈的语气,是什么意思?

师: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人很多,不是只是僧人,不只是讲学家。《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属于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分为三类:地理博物的琐闻;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这篇文章属于第一种,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请学生再次齐读。

师:作者想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同学们还有什么进一步的体会呢?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学习课文知识,但是学习了不能就照本宣科,学习了还要有实践,我们了解一样事物要知其一,还要知其二,知其三、其四。总之要了解的更全面一些。就像陆游曾写过的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