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李砍柴老师写作营第一期的第一次课,也是老师送的加餐课。老师分享了关于写作的“道”的问题,他说,只有搞清了“道”的问题,才能接受接下来新媒体写作的教学,才能接受“术”的东西。
1.何为“道”,走何“道”?
此处所说的道,即写作思维,写作方向。此“道”有两个方向,一是“我手写我心”的自嗨,一是抬眼看世界,研究的平台喜好,研究读者的口味。
老师说,他太了解简书的朋友,如看几年前的自己。这里的友友喜欢自嗨,这里的友友接受不了自媒体的很多风气。所以,他说,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道”的问题,大家就会在接下来的写作课中保持怀疑和警惕,就很难接受课程,接受课程里“术”的层面的东西。
正如老师所说,和许多简书的伙伴一样,我也一方面想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写出一些成绩,一方面也从心底抵触新媒体的很多风气。甚至就在前两天,才刚发了一篇文章,表示要沉静内心,戒浮戒躁,只写自己能接纳的文字。
但老师的分享,让我再次改变了思维,改变了看法。研究平台、迎合读者,并不必然的就是失去自我,而是要在自我和平台、和读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
砍柴老师分享了他自己的心路历程,甚至自嘲的说,自己是如何从一个纯文学的爱好者,“误入歧途”沦落成一个文字商人。
老师很坦诚的分享了自己在做的两个账号,李砍柴和柴叔看电影。两个账号的养成过程,老师一直在找格调和传播性之间的平衡点,虽然现在两个账号为了讨巧,为了迎合平台,现在的标准与老师想要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但账号的标准和格调也一直在提高。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点点的积累和提高。
如果我们把自己拘泥于一个框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只能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正如发展中的问题交给发展去解决,写作中的问题也应该在一点点儿探索摸索中解决。
更何况,头条、百家号等平台也都在发生变化,都在为了提升平台的商业价值而追求内容和格调的提升。平台已经从粗放型的经营,开始转向精细化的运营模式,也就是说平台的拉新阶段已经结束,平台现在要做的是留存和促活,不断的去筛除掉糟粕的内容,然后打造知识博主、知识IP,创作优质内容。这个时候,如果再一味地追求流量,反而是跟平台的节奏背道而驰的。
而这,也是我们要研究平台的原因。
2.站在行业高度,打造知识IP,做垂直内容
老师说,现在很多写作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从行业、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内容、看待市场、看待平台的发展方向。于是在写作时,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
但如果能够跳出来看,能够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就会很清晰。平台如今在做知识IP,我们的内容、方向、和调性就要往知识IP这个方向走。
回顾自己一直以来的写作,就是太随心所欲,东一榔头西一斧,他人看来怕是只有凌乱,何谈关注和黏性呢。
但做知识IP谈何容易,它需要在一定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真正练就专业的知识水平。小白如我,能做何知识?做何专业呢?
老师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一样,随后讲到,千万不要把内容赛道或者说内容市场,想得太狭小,就好像觉得写字就等同于文学创作一样。各行各业都会有这种意见,都会有自己的意见领袖,都会有知识IP。
总结和挑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持续地垂直写下去,就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IP。
3.深入浅出,用故事讲道理
在纸媒时代,阅读的人群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平、文学修养,受过高等、至少中等教育的人。但现在不一样了,所有的人只要识字就会有阅读的需求。
从精英阅读到大众阅读,读者整体的阅读水平就会降低,这就要求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故事性的内容,去讲有深度的东西。
以头条为代表的自媒体,在经历过浅入浅出的流量时代、深入深处的青云体时代,最终进入到现在的深入浅出时代,既有专业的深度积累,又能够用大众化的、符合大众传播的口语化的模式,通过典型的案例表达出来。
而老师正是在研究平台的基础上,抓住了这个转变的红利期,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老师最后说,头条作为整个这个自媒体平台的一个标杆,正在不断的改变,正在提倡叫好又叫座的文章,我们一定要坚信优质的内容一定能出来。但它不是一簇而成的,它需要一个成长周期,需要一个过程。
春种秋收,不要今天刚种下,就开始抱怨为什么还不开花结果。要像老农民种地一样,吃苦在前,精心培育,最终一定能等到收获的那一天!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坚信做优质内容一定会有前途,然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复盘、思考、训练,调整思维模式,提高写作能力,拥抱新媒体的时代。
一句话,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