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施治,扫清群众身边的“不正阴霾”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大版图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核心坐标。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关乎民心向背,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举,需从全局高度进行系统谋划与强力推进。

       洞察病灶:精准定位问题根源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群众身边呈现出多样形态。在基层民生领域,一些人在惠民资金分配、危房改造指标评定等环节,暗箱操作、优亲厚友,使政策红利无法精准惠及真正有需要的群众;在执法监管层面,个别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执法不公,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法治环境;在服务群众过程中,“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让群众办事陷入“马拉松”困境。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方面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将个人私利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另一方面,基层监督体系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给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滋生的空间。

        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拔除病根一要强化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常态化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为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化活动,引导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初心,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定期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严重危害,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二要完善制度,扎紧权力笼子。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健全民生资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操作标准。例如,在扶贫资金管理上,实行严格的申报、审批、发放流程,做到资金流向清晰、使用公开透明。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制度的刚性约束。三要加强监督,织密监督网络。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是整治问题的关键。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前哨”作用,延伸监督触角,让监督直达群众家门口。鼓励群众参与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受理、快速核查,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成效巩固:长效长治赢取民心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能一阵风,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对已查处的问题进行跟踪复查,防止问题反弹。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滋生。通过持续整治,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政风民风在好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以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