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发力,根除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与腐败“毒瘤”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执政的根基所在。然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就像一颗颗毒瘤,侵蚀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中,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举。

一、正视问题,洞察不正之风与腐败的“病灶”

在民生保障领域,一些基层干部雁过拔毛,克扣困难群众的低保金、危房改造补贴等救命钱、安居款。在扶贫工作中,曾有虚报冒领扶贫资金、搞虚假脱贫的现象,使得真正贫困的群众无法摆脱贫困的枷锁。在教育领域,个别教师违规收受家长礼品礼金,破坏教育公平的净土;医疗领域,部分医务人员收受贿赂,从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中谋取私利,导致看病贵问题愈发突出。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看似微小,却直接刺痛群众的生活,让群众对公平正义产生怀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产生动摇。

二、剖析根源,探寻不正之风与腐败的“病因”

思想防线的崩塌是首要原因。部分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宗旨意识淡薄,将手中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在金钱和利益面前迷失自我。制度监管的漏洞也为不正之风和腐败提供了滋生土壤。一些基层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审批流程不规范,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人情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行为,“关系网”“裙带风”干扰正常工作秩序,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三、多管齐下,开出整治不正之风与腐败的“良方”

(一)强化思想教育,筑牢廉洁防线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党纪国法、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干部时刻保持警醒,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特别是要将思想教育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干部深刻认识到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从内心深处树立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二)完善制度建设,扎紧权力笼子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基层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细化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杜绝权力滥用。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完善财务审批、项目招投标、物资采购等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问责,形成不敢腐的强大震慑。

(三)加强监督执纪,形成高压态势

整合监督力量,建立纪检监察、审计、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多元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让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无处遁形。

四、结语

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铲除这些侵害群众利益的“毒瘤”,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让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