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眼里,我是思维十分活跃的类型,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我总能想到一些让人拍手称赞的点子,或者是突然灵光一闪说出让人捧腹大笑的段子,朋友说,我把生活过成了段子。
可能这跟我平时一些习惯有关,我喜欢拿纸、笔随时涂涂写写,哪怕刷刷微博、浏览微信,只要看到觉得有趣的段子或者句子,我都会记下来,以前记性好,回想一下就能讲个大概出来,现在不行了,信息爆炸,只能寄托希望于“烂笔头”。
比如前段时间看《攻壳机动队》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里面有一句话,当时“制造女主”出来的博士,劝说女主不应当纠结过去的记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可能是个伏笔,于是被急急忙忙把它记录下来:“我们紧抓着记忆,仿佛它能赋予我们人格,其实并不然,我们的行为才能赋予我们人格。”
而今天恰好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其实微不足道,毕竟能力不足就会遇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的事情,可我就是容易因为一些小情绪影响自己,没办法呀,我还不成熟,我还很幼稚(欢迎来揍,我可能还得睡一觉才能满血复活)。
所以我就想到在公众号里发这句台词出来,告诉自己,我们的行动是有意义的 ,它代表了我们的个人品牌,还赋予了我们人格,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别人不说并不代表没有看在眼里(是是是,每次吃吃吃我都会告诉自己:人在吃,称在看)。
可能这个做法恰好和《零秒思考》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有点接近,作者赤羽雄二将自己多年的咨询经验做了总结,独创了“零秒思考法”,帮助普通人提升思考力,做到“一看到问题,迅速给出解决方案”。
“零秒思考法”就是通过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以疑问句的方式刺激大脑,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而且不光写下来,还得在合适的时候把它抓出来用,通过思考和深挖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路,产生新的想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为什么我昨天肚子痛不舒服?
那写下原因:
可能是吃太多了。
吃太多了的原因是焦虑。
焦虑是因为整天浪费时间,没把心思放在紧迫的事情上。
如果一开始就从“肚子为什么不舒服”,推出“没有把时间放在紧迫的事情上”,直观地看十分牵强,但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思考,却会发现其实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成立的。
有了前面的这一地步,我就可以继续对问题进行深挖。
我为什么会不能把时间放在紧迫的事情上?
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的意义不够重大吗?
为什么别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我却完成不了?
我是因为受到什么样的情况影响,才导致完成不了?
我是否可以摈除这些我行动阻碍的不良因素?
除了我自己的行动以外,有别人可以帮助我吗?
……
通过进一步询问自己这些的问题,深入思考,我们就能可以更加清晰地观看自己的脑内小剧场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当然,第二个阶段的问题不一定是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全部列出来的,可能今天想到一个,明天又想到一个,那只要把它们不断的写下来,再定期地回顾,三个月、六个月以后,我们再往前翻看,通过比较,来审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
像我就是一个没有办法同时思考很多事情的人,只要现在有一个任务在手上没有完成的话,即使我强迫自己去进行别的事情,也没有办法集中精神,除非那件事情已经有一个阶段性的完结。
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把事情记录下来的习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问题,而不是在脑袋里面想着“哦,这个事情一没有解决;事情二才进行到一半;事情三快完结了,我要不要去做完呢?事情四虽然做完了,是不是还留了手尾?……”其实我们的大脑根本忙不过来,我们应当做的还是把每一件事情分开来,这样才是提高效率最佳方法。
提升思考力只有“一张纸、一支笔、一分钟”的距离,养成这样的微习惯,你也可以快速锻炼自己的大脑。
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我们长期的坚持,方法都知道了,那就坚持下去吧。
就像现在,我已经连续日更晨读一个月了,这个过程中,也许我的进步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比起之前的“无话可说”、“害怕下笔”到现在“敢下笔”、“敢写”、“敢推”,这其实都是我自己的小进步,我可能做不到像别人一样编一个故事、结合影评、根据自己的经历把晨读糅合在里面,但是我还是做到“完成”。
只有写下来,你才有机会修改,修改了,你才能更加接近完美。
所以不管你的脑内小剧场有多么的丰富、多么的精彩,都请你将它呈现出来,不然别人是没有办法与你一起欣赏观看的。
今天的脑内小剧场暂时到这里。
To be continue……
参考书目:《零秒思考》 [日] 赤羽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