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读程庸先生的新作《蓬帕杜夫人的珍藏》前,聆听了一次餐桌课程,听他讲作为掌眼的或国际买手的精彩故事,听他讲那些因时间而流光溢彩的古瓷,听他讲因文物有价而伴生的悲欢离合……听着,恨不能马上进入到程先生的虚构里。
拿到程庸先生的签名书后,计划中的西伯利亚之行该出发了,索性带着书上路,两程飞机加两个睡前两小时,一本《蓬帕杜夫人的珍藏》就读完了,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因这本小说而起的驳杂思绪。
读程庸先生第一本小说,是他的《官窑美人》,折服于密布小说中关于文物特别是古瓷的知识,小说读罢,就想尽办法认识了程庸先生,意在请他在我供职的杂志上开设专栏。而今想起来,自己唐突得可以,作为一本学生类杂志,我们能给的稿费相较程庸先生因过手文物而得到的佣金,真是云泥之别。可是我们合作的一年里,他的稿子从来没有脱过期,更没有跟我计较过稿费的多寡,这样人品的人写的作品,值得拜读,于是又买了他的几本书,包括他的另一本小说《德令哈》,从《官窑美人》到《德令哈》,内容的跨度大得惊人,怎么会的?这成了我心里的一个谜团。
谜底,是在聚餐快要结束的时候揭开的。原来,程先生的父亲曾在德令哈劳改,在这之前,
程家积蓄下来的财物消失殆尽,包括数件古董珍藏。一切随时间而流变以后,程庸在记者这一职业以外着迷于古董特别是古瓷,也就有了逻辑关联。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家庭遭遇过那样的洗劫以后,他对周遭还那么一往情深!那天的饭桌上,程庸先生一再表达着一个意思,就是艺术作品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正能量——一个因执着而显得有些违拗于潮流的老派文人。我没有想到,程先生会把自己的艺术主张贯穿到自己的作品里,哪怕因此而流失掉一些读者,我说的是《蓬帕杜夫人的珍藏》。
李茗沁是不是过于清正了?他只是一个掌眼的,为有钱人去欧洲捡漏,程先生却赋予了他将流失在海外的文物特别是圆明园文物替国家买回来的重任,为此,他与欧洲古董商人恶斗,与日本古董商人恶斗,与联手起来的这两群人恶斗;为此,李茗沁的手臂中过子弹,脚背被砸伤以致残疾。加上因不肯屈就于不法商人在假古董的鉴定书上落下自己的姓名一只眼睛被打残,李茗沁是在用生命捍卫作为一个掌眼的或国际买手的尊严和荣耀。这样的虚构,有没有过于矫饰的嫌疑?可是回想程庸先生说过,李茗沁有他自己的影子,我只能怪自己身处的这个反英雄主义的时代,让我有些怀疑像李茗沁这样在自己的职业范畴里认真、正义做人的平凡英雄了。
这样的李茗沁,谁会爱上他?
程庸先生不想付出这种代价,就是用李茗沁的职业操守来换取这个人物多姿多彩,就将他的“坏”写在了他的情路里,徐楣丽、克里克娜、妮娜李……就像程先生说的,李茗沁身上有他的影子,所以,欲说还休的写法让这几段爱情不是很好看,对,《蓬帕杜夫人的珍藏》不是一本好的爱情小说。
可是,这一点儿都不影响这本小说的可读性!不说那些古董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的故事多么精彩,不说李茗沁从那些假古董堆里脱身出来的故事多么惊心动魄,就说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蓬帕杜夫人的珍藏?蓬帕杜夫人又是谁?你难道不想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