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摘句:“习惯和礼俗,是无数代人在许多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所谓的“习惯和礼俗”,我理解就是我们常常大讲特讲的“传统”。
《历史的教训》摘句:“那些抗拒改变的保守派,与提出改变的激进派具有同等价值—甚至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根须深
厚比枝叶繁茂更加重要。”
保守派拒绝改变的,是所谓的“传统”;激进派力图改变的,也是所谓的“传统”。这实际涉及社会进步发展中,应对“传统”持什么样的态度?
按个人的理解,“传统”中有优秀的因子,也有糟粕的成分,良莠俱存。因此对待“传统”正确的态度是“扬弃”:既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因子,也变革和摒弃其中糟粕的成分。如果说“传统”是根,优秀因子才是“活”根,糟粕成分恰恰是应当清理的“腐根”。有种树养花经验的人知道,“腐根”不定时清理,将可能导致整个根系的腐烂,最终使“树“无法正常生长乃至衰亡。从这一角度讲,激进派试图变革的应当是传统中的糟粕成分——但也不能由此反推,保守派坚守的就一定是传统中的优秀因子。事实上,很多保守派不愿放手的,恰恰是其中的糟粕成分。因为这些糟粕的存在,使保守派能独享权利、名位。——同样,我们也不能断定,激进派推动变革的过程中不会错杀“传统中”的优秀因子。所以,《历史的教训》中接下来的一段话比较精彩:
“新观念必须经过异议、反对以及轻蔑的研磨,这也是对的。这是新观念被允许进入人类赛场之前必须存在的预赛。”
其实新旧对立冲突,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规律。我们既不能把“传统”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那样的话只会是一条死路。我们也不能把“传统“完全抛弃,另起炉灶。即便是最伟大的创新、最天才的创造,也绝不是凭空而起,也会内涵传统的优秀因子。
近段时间在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段戏讲到陈独秀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是“政治上批孔,而不是文化上批孔”。我想,与《历史的教训》中的观点大体一致。这也可能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