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偶遇
三个孩子从县城的医院里出来,天边浮现出一抹淡淡的晚霞,太阳恋恋不舍的望望他不愿意割舍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上的生灵万物,完成了她又一天光辉的使命。凡和氤氲、旖旎分手后,他的心里还是有些忧郁。荒废了几天的学业迫使他很快向家里走去。凡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下学期就该进入初三。初三,这对于许多孩子,尤其是土生土长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与乡村的孩子对比城市的孩子是幸运的、幸福的,乡村的教育环境来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滞后的。乡镇中学由于教学质量的问题,入学时候五、六个班级,人数也不少。可是从初一开始陆续退学的情况是习以为常的,女孩子是这个退学群体的“主力军”,许多生活和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不希望子女们再延续他们的祖祖辈辈老路,希望借助读书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有些由于家庭环境的问题,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也有的是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落空,索性父母让孩子退学回家务农或者是跟随父母从事小本的生意。到了初三剩下两个班级已经是个奇迹,真正能升学的考入高中的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个数字当时是非常惊人的,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凡承载了巨大的升学压力,涟漪的意外对于凡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凡,才回来么?”凡抬起头和他打招呼的是邻居矜持,矜持比他小两岁,凡心里很惭愧,同样是农村出身的孩子,矜持熟悉农村的各种活计,扶犁、铲地、打药、收割等农活都拿上架子,而与他截然相反的是,凡除了在夏季帮助母亲薅草而已,其它的活计从来没有参与过。父母心疼自己的儿子,父亲看他干活干得不好,不让他干,说他只会给他们添乱子。母亲心疼自己的儿子,即便是夏天的时候,他和母亲一起出去田里给农作物打农药,母亲总是一个人背,他抢着跟母亲较劲。母亲苦笑着说:“我儿子有这份孝心就好,娘还干得动呢!给我好好学习就得了”,每当母亲这样说的时候,凡的眼泪就哗哗的流。
矜持刚刚辍学不长时间,有一天矜持一脸的沮丧的找到凡,凡不理解问他说:“怎么了?矜持!”“我不能再上学了,”矜持苦笑了一下。“为什么呢?凡说。”“我们家是供不起我读书了!“矜持抽泣着不说话了。“真的没有机会了,再努努力啊!凡说”“没有用的。”还没有等把话说完,矜持含着眼泪跑回家了。凡响突然追忆起了初二开学初矜持的那场家庭变故。
……那天,全班学生正在读课文,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教室的喧哗。班主任疑惑的打开门。一个中年妇女哭着喊“矜持”的名字,矜持让那个妇女领走了,那是他的母亲。第二天,矜持带着黑纱上学了。矜持的父亲是马路工人,在路边修理公路的时候被一辆肇事的货车撞成重伤,路人把他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离开了这对母子。父亲去世之后,这个家庭只剩下矜持和母亲勉强维持家庭生计问题。贫困的家庭加上意外的事故,更加艰难困苦。成家的矜持哥哥已经在外地刚刚结婚,对于家里的老弟疼爱有佳,却爱莫能助。矜持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迫于精神和物质上的重负使她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矜持的父亲临终前的话使她的母亲倍感压力的沉重。矜持的父亲说:咱们人穷志不能穷啊!咱们不能祖祖辈辈守在穷山沟子里啊!父辈的理想既然不能实现就让子女们去实现吧,千万不能让孩子退学啊!矜持的母亲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开销和支出。这个家庭似乎失去了原先的希望和生机,尽管家庭的成员都在努力试图在维持着其存在的现状,残酷的事实还是让这个家庭每况愈下……(未完待续)
桔彤,原名李彪,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燕京诗刊签约诗人,作品先后发表于《参花》,《九仙湖文学》,《当代汉诗》,《呼伦贝尔日报》,《生活周刊》,《精短小说》,《辽宁青年》,《青年文学家》,《奔流》,诗歌《和盘托出》、《爱不释手》、《情书》先后在“南风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骑士杯”全国诗歌大赛、“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二等奖。迄今为止发表诗歌450余首,散文400余篇,热点时评300余篇,长篇小说1部《恬静安然,不染悲伤》(分上、下两部,5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