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过于较真惹来杀身之祸
嵇康是魏晋名士,为人风流倜傥,率性本真,活得潇洒,却死的可惜。读嵇康传,不仅愕然他的特立独行,更是感佩他的慷慨和胆识。
嵇康出身贫家,负有才学,身高一米八几的高个,长得更是风姿特秀,见者“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同时嵇康还喜欢运动,喜欢打铁锻炼,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身体健美,当然是女性追求的最爱。因此他赢得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的芳心,在魏国朝中也谋得了一个中散大夫的闲职,可谓一步登天了。当时司马昭想篡夺曹魏政权,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本想将嵇康纳入麾下,借重他的名望实现自己夺权的目的。但是嵇康却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口号,从论理纲常上否定和动摇了司马昭夺权的理论基础,因而招致司马昭下定了干掉他的决心。当司马昭派嵇康的好友山巨源动员他出来相助,“骄视俗人”的嵇康不仅断然拒绝,而且还书生意气地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亮明反对司马昭的观点,拒绝向司马昭作“政治投降”,更是让司马昭恼火。
然而真正招致嵇康杀身灾难的导火索却是他得罪了小人钟会。钟会是一个附庸风雅的公子哥,屡想和嵇康交好而抬高自己,但是嵇康却不仅不理会,反而多次辱漫他,结果被钟会打了小报告,给他冠上一个“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作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以其负才乱以惑众”的罪名给杀了。
嵇康的死,现在看来一是他是曹党嫡系,在政治上站错了队;二是不和当权者司马昭合作,反对司马昭篡权;三是刚肠嫉恶,恣肆直言,凡事太叫真,得罪小人。有此三点,他的死期自然也就不远了。
嵇康温馨提示:凡事不可太叫真!凡事不可过于叛逆!凡事不可得罪小人!
会让梨的孔融是个政治上不及格的学生
三国时期孔融留下的忠告:文人享有重名可以自我清高,也可以选择不和当权者合作,但是却不能选择和实权派在政治上进行抗衡,因为文人永远也玩不过政治家。
中国文人多重名望,学问很大,勇气不小,但往往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有了一点小名声,就书生意气,恣意评判时政,多方树敌,结果常常招致灾祸厄运。
东汉末年文坛的领军人物孔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让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绝对聪明的人。但聪明是一回事,有没有政治斗争经验又是一回事。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当时的政坛上先是担任北海郡守,为一方诸侯,后又在许都任将作大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他的门阀地位、士族资历、官场职务、声名学问,都可谓举足轻重。这些虚名在讲究实力角逐的东汉末年政坛上,扮演一下大名士的角色还可以,但是如果仗着这些学问声望和握有实力的当权派曹操在政治上一角高低,就不免给人以不知深浅高低和以卵击石的感觉了。
在政治上,孔融支持没有实权的汉献帝,在政见上与曹操的意见相左,经常和曹操唱反调,并且还煽动不谙政事的祢衡辱骂曹操,多次让曹操下不了台。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融属于那种享有文名但又不和当权者合作且专会捣乱的一类;从病理上看,孔融是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他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由于孔融当时的名气太大,碍于时机不成熟,曹操一直没有对他动手。终于有一次孔融讥讽曹操将袁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给了儿子曹丕再次激怒了曹操。有人借此事向曹操告发他侮谩诽谤,于是曹操就不客气了,立即找人把他抓来杀了。
这还不算,为了将孔融搞臭,曹操还在周知全国的文告中历数孔融不孝无道,使他过去的声名影响在权力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因此,一个文人,不论成就有多大,你尽可以选择给当权者做作花瓶当当招牌,也可以不和他们合作,但是你不可以选择对抗,如果政治欲望过于膨胀而忘了自己的斤两,那到头来难堪的肯定是自己。
会让梨的孔融充其量只能是个政治上不及格的学生。
李白之悲悲何在?
说李白有才气,相信没有人反对;说李白不得志,肯定很多人有同感。
李白用他那浪漫主义的诗篇,在中国的诗坛上耸立起了一座令人仰止的巍峨高山。“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都酒诗百篇”,自认的才气和现实的证明都足以表明李白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诗才。
但是,诗人却不仅仅希望做一个诗人,在他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政治上的狂想和冲动撞击着他。强烈的名欲心肠使他想建功当世、闻达朝廷。于是乎,他投机、钻营、溜须拍马。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诗人李白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我推销和拍马求进的小丑般的表演,至今读来都令人觉得肉麻不已。
在官场出道前,他赋诗诗表明自己“尽节报明主”的心迹,奔走韩愈门下上《与韩荆州书》,对韩愈极尽逢迎拍马之能事,明确表示希望韩愈推荐他:“而今君侯又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也”。结果也没能如愿。
在当朝驸马的帮助下,他虽然也进入了长安官场,但却没有混个一官半职,在长安,他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这让他很不开心,不得不郁郁寡欢地离开了长安这个政治上的伤心地。
第二次去长安,则是有赖于友人道士吴筠的推荐。这次唐太宗让他做了翰林供奉,他以为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来了,不曾想唐太宗指派给他的主要任务不是参与政事,而是让他写诗陪着杨贵妃开心取乐,根本就没有给他参与朝政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十年一觉长安梦,醒来方知身是客。极度失望的李白只好再辞长安,东下洛阳,从此再也没有踏入长安半步。
但是诗人仍然不甘寂寞,最后他又参与永王李璘反叛,因获罪被发配夜郎,后来遇赦得还。此时的诗人已经万念俱灰,唯有对官场痴迷的狂想而已,竟至泛舟江上,看到水中的月亮,还以为是九霄运外的天庭。于是乎,他俯身江中,结束了一代诗仙的大好性命。
李白有满腹经纶,有报国的雄心志向,可惜李隆基却只借用他才华中娱乐的一面,君臣错遇乎?天命若此乎?
可能唯有葬身李白的茫茫江天知道了。
学不会与上司合作会死得很惨
上司和下属是同在一个系统、分工不同、事业同向的不可分隔的共同体。在身份地位上表现为上下关系;在分工上表现为上司手握权柄,主管下属的升迁罢黜、富贵尊荣和利益损益,下属任职服务上司,依靠奉献智、力以求晋身上进;在合作上表现为互为依用、荣枯共生、彼此维系、相互促进。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域,只要群体存在的地方,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无法规避的客观存在。
理想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上不吝爵禄、下不遗余力、上下同心、群策群力、戮力合作、共同推动事业上前发展。作为下属,应该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自觉服从或者听命于领导的正确决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协助上司完成共同的事业使命,以使水涨船高,从而也借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自命清高或者自作聪明,不愿意甘心自己所处的位置,时而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上司的鄙夷和不敬,有时甚至出言不逊或者有意抵触上司,从而给自己设置障碍而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有的还为此丧了卿卿性命,最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记得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千万不要蔑视你的上级,既然能做你的上级,就肯定有过你之处。还有一位朋友说过:不怕人整人,就怕依靠组织整人。人整人是个人行为,人整人往往利害关系看得比较明白;依靠组织整人,动用上司组织系统内固有的权势和影响力整人,会让人如雾里看花,整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挨整的。
其实这话都算真正说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如果你不相信,仍然不能学会和上司友好合作,那下场一定会死得很惨!
这让我想起了《三国志》里的几个人物:祢衡、孔融和杨修。三人皆为当时才俊,名望超群,都曾受到曹操器重。不同则是祢衡目空一切,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孔融自视望族,几经辱上;杨修自作聪明,妄自揣测上司意图并且擅自提前泄密。由于这三个人始终采取不和上司曹操合作的态度,或对上司轻薄无礼、或以戏辱上司为乐、或对上司意图不知深浅妄加推测并泄密或者参与上司家庭内部纷争,顽石不化,屡教不改,最后都又被曹操处死。
任何上司都希望下属拥护爱戴、为我所用;任何上司都不喜欢下属刺头、影响决策执行;任何上司对待下属都有秘而不宣的两手:为我所用则厚待之,不为我所用则杀之(或惩罚之,视影响决策执行程度决定惩罚程度),这是人之常情。
作为下属,对此必须有正确的体察,不然就会象祢衡、孔融、杨修一样,即便满腹经纶,只要不和上司友好合作,就肯定会死得很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