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断舍离系列的书时看到过区分需要和想要的概念,早上在朋友圈看到了朋友分享了一个关于帮助孩子认识这两者区别的建议,觉得特别棒。
我就在想,在自己现在拥有的一系列物品中,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而又有多少是自己只是想要就随手购置的?如果我自己没有学会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我又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呢。
看看手头的五个耳机。
一个BOSE QC35的降噪耳机,这个确实是自己需要的,一个迷你的入耳式蓝牙耳机,这个确实也是需要的,偶尔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办公室内听听书或者方便接电话,另外的小米降噪耳机和BH520的接线员耳机,这两个应该只是想要的产物,主要是想当然地觉得小米的这个耳机方便携带,接线员耳机只是因为有语音输入的老师推荐,也没仔细考虑就直接买了。
就这一样物品,就已经有二分之一是属于想要的产物了。
看看笔记本电脑,公司配置了一个联想的笔记本,随后自己买了一个MAC air,初衷是想要有个笔记本能够自己随心随遇地下载应用,因为公司的笔记本有各种限制。但实际生活中,苹果笔记本的系统不熟悉,各种OFFICE软件还是收费的,又不想另外购置很多正版软件,而自己在笔记本上除了码字,似乎也不会有其他的操作。先在自己笔记本上的使用时间少得可怜,基本判断这个笔记本也是属于想要的产物。
说到电子产品,我真的是买过很多想要的物品,很大的原因都在于当即一股脑地想要,却并未详细了解那个物品的利弊。
就像一年前,有个写作群的伙伴推荐了一款水墨屏的平板电脑,当时推荐的噱头说是护眼模式强大。等到我入手之后,才发现软件安装各种不方便,连屏幕的横竖调整都不智能,那应该是我去年购入的最失败的一个点子产品,在忍受了两个月之后,果断在闲鱼上将平板以半价出手了。等到后来给女儿买了个苹果平板电脑之后,我才发现苹果平板完全能替代水墨屏平板,其实自己都甚至用不到买MAC AIR笔记本。只可惜当时自己的内心写满了“想要”这两个词,等到入手之后后悔,那就来不及了。买到了的东西就成了二手货了,想要出手,那其实也肉疼。
我自己对于电子产品,那真的是妥妥地被想要给驱动的,接下来这3-5年之间,应该不会再买其他电子产品了。
我自己这样,给女儿买玩具也是这样。有时候,光是自己想想觉得有趣,那也会买买买,遇到女儿想买的,更是巴不得立马就能让卖家发货。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家里堆满了玩具。想要极简、简约的房间,那也成了一种奢望。
接下来确实要好好地区分一下“想要”和“需要”,随后在家里开始一番大清理。只是一味想要的物品,但长久没有使用的,那就要想办法快速地清理掉,价值高的用闲鱼出售,价值低的就直接丢掉,或者看看小区里的邻居有没有需要的。
对了,2017年遇上知识付费的那阵风,虽然学了一些有用的技能,但其实也交了很多智商税。如果当时知道,读书就能得到这么多技能和知识,我才不会报一些智商税的课程。经历过,才知道自己有多傻。现在的我,需要学什么技能,我就直接搜秋叶大叔推荐的课程,现在感觉交的智商税少了好多。
需要或是想要,其实是一个人生活品质的直通车,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学会,我可能会有更多钱用来理财呀。痛定思痛,有复盘,后续有改变,那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