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全书以刻画了杜牧写的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奢靡。
《新唐书.杨贵妃传》一书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事,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运送荔枝的路上。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爱家顾家的李善德,汲汲营营二十八年,依然是个底层九品小吏。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而岭南距离长安五千多里,山水迢迢,在古代那是路途 遥远,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惶惑、涣散、恐慌、惊恐的李善德没有退路,也没有退缩,为了家人,决定放手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善德收拾行囊,钞来了一份《皇唐九州坤舆图》与《天下驿乘总汇》,没有担风袖月的襟怀,轻装简行的启程南下了。
李善德舟路同行,跋山涉水,穿云度雾,历经艰辛,过虔州,通五岭,抵达了广州。在胡商的协助下,李善德牛心四起,本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信念,眉宇坚毅,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决心。
乱世浮生,人生本就是一场豪赌。
小说以小见大,情节设计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接连反转。在本以为大事可成的时候,却倏忽陷入了近乎绝望的死局,在无路可退命悬一线的时候 ,又会逢凶化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善德亲尝荔枝,动手摘荔枝,在摘荔枝的过程中,李善德终于领悟到了“有什么法子,让荔枝不变味”,那就是“你别摘下来啊”——切干不切枝。
李善德绞尽脑汁,不断试验,不断改进保鲜措施,最终敲定了运送荔枝的路线。舟路不停、星夜兼程,荔枝从三天变质到十一天变质。李善德从岭南到长安,一路拼命奔波,九死一生,把岭南的新鲜荔枝送到了贵妃的手中。很好的诠释了敢于尝试,勇于践行,就会有成功的可能!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朝廷法度竟然围绕着一个女人兜转起于贵妃一句无心感叹,止于贵妃的一声轻笑。以至于上行下效,劳民伤财,荒谬至极。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将终成万骨枯。从古到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鲜花掌声功劳毁誉都与劳力者无关。我们只需吃透“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人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李善德历经千帆,初心未改,即使人微言轻,也不顾性命为万民疾呼“天下钱粮皆有定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成功了,没有倒在半路上。他敢想敢做,汲取民间的智慧,借助老百姓之手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作者借古喻今,把这个观点传达给了当下这个时代。
文末,李善德有回到了岭南,开始渔樵问水,一心为农。也许那样的生活使他心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