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蓝海战略》这本书后,我认为本书对我们原有的固定思维有很强的冲击力。在以往的经验中,有的企业会通过选择更低的成本维持运转,但是这样会让企业产品的利润降低;也有的选择更个性化的发展,打造差异化,从而吸引目标客户,只不过经营成本会增加。而蓝海策略是一种通过开拓未知领域,让企业在新大陆上占领更多的市场,而产生的一种战略。
作者认为,已经成熟的市场必然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很多进入这个市场的人的第一思维就是如何去打败对手,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片成熟的市场就是红海,这样去想的人就是拥有红海思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这片红海中厮杀呢?为什么不能自己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然后在这片没有竞争的蓝海里畅通无阻的快速前行呢?这就是蓝海思维,即挖掘买方价值、跨越常规边界、独辟蹊径。蓝海思维启发我在未来的工作或者生活当中,如果非常非常努力去做一件事依然力不从心的时候,要学着去换一种突破口。为什么一定要在某些点上执着,为什么不能从已有的资源入手去拓展其他的价值?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非要一条路走到黑呢?
一、蓝海与红海的区别
作者研究了1880年到2000年的30个产业,150次战略行动,发现那些开创蓝海并引领企业走上强劲,获利和增长轨道的战略行动之间存在惊人的共同点。而本书就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框架和分析工具,以供人们系统的寻求和夺取蓝海。作者把战略行动大体上分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这两个战略有何区别呢?他们背后的思维理念有何不同呢?
红海战略的基本假设是产业的结构条件是给定不变的,而企业被迫在其间相互竞争。一般称为结构主义。也就是说红海战略是基于竞争的思维理念。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战略框架,五力分析,swot框架等。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竞争于现有的市场空间,他们需要按差异化或低成本的战略选择来打败竞争对手。也就是说红海战略是为一个给定的问题(产业假设框架内)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与之相反,蓝海战略,或者说价值创新所依据的观点则认为,市场界限及产业结构并不是给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为企业个体的行动和信仰所创新构造的。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为重建主义。这种战略认为企业要摆脱竞争,打破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取舍,为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协调企业的整体系统。也就是说蓝海战略是把问题重新定义了。
这便是蓝海战略和红海战略的根本区别。惯常的逻辑是,为一个给定的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以求超越竞争对手,而蓝海是把问题重新定义了。与红海战略相比,蓝海战略的目的是从现有的竞争中摆脱出来,在新市场领域中找到找到自己的定位,制定具有差异性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来完成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在蓝海战略中,企业将视野从竞争对手的身上转移到用户上,从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角度出发,重新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适应用户需求,达到价值提升和成本降低的目的。从竞争的泥沼中出来。
二、蓝海策略的特色
在蓝海战略中,企业将不再强调竞争,立足于新市场,通过发展自身而不是与对手竞争的方法,来让企业完成发展。选择的本质是放弃,想收获新的东西,不妨先想想自己要剔除和减少什么。蓝海战略中有四步执行法,即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其中剔除和减少是在前面。也就是说,当你想开创自己的蓝海时,首先想到不是去寻找,而是先丢掉。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即选择的本质是放弃。正如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的:“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三、一些想法
当我开始接受“选择的本质是放弃”这句话,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正在做的事情。我不会因为公司培训失去了逛街看电影的时间而抱怨,因为我选择了好好工作。我不会因为大城市空气没有农村好而抱怨,因为我选择了这里的方便快捷。你看,当你接受了这一点,所有没有得到的都不会有太多遗憾了。自此,便可更加努力用心的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
接收了蓝海思维,但并不表示我认为这是真理。相反,我认为独辟蹊径绝不是常态,企图一直通过打造蓝海来取得成功的人少之又少。我相信,大部分开创蓝海的人都是红海行动中的佼佼者。因为,成功从来没有捷径。蓝海战略可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但不要把它当做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空间里更多的是红海,努力战胜红海竞争,修炼披荆斩棘的能力依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某一天你开辟出了一片蓝海,我相信,那绝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你在红海竞争中练就的慧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