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眠说他想要做一个留下光芒的“留芒”,不想做一个盲从潮流的“流盲”,这句话表达了他的不安分与躁动,希望追求自我生命闪光之处并坚决拒绝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他有文艺时尚,新潮耍酷的一面,
可以穿着裙子,拿起吉他,
唱让他痴爱的民谣。
因此或许谁也无法想象,
他拿起裁皮刀和皮革针的样子。
裁切缝合,专心致志,
一坐就是一天。
黄小眠是一名出色的音乐人,
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手工皮具设计师。
在皮革的边角方寸,
他把所有艺术的大胆和细腻都倾注其间。
2010年,那时候的黄小眠还在埃及生活,闲暇时间跟三五好友组乐队,玩音乐。一次在自己乐队贝斯手父亲的一间工作室里,黄小眠第一次见识了手工皮具。这位贝斯手的父亲是一名奢侈品皮具手缝师。他的工作室里满屋的手工皮具,或艳而不俗,或细致朴素,或繁复细密,每一件都是这位手缝师,一针一线手工做出来的。
与手工皮具的这次邂逅,让他对这种工艺产生莫名的情愫。这种情愫随着时间发酵愈发浓郁起来,他开始师从这位奢侈品手缝师,学习手工皮具制作。不同于大多数国内手工制作人热衷于美国式狂野风格或者日本、欧洲精致风格,黄小眠的手工皮具,期望展现陶瓷、刺绣艺术和草木竹藤的水墨画艺术中的中国元素。
黄小眠回国的原因,是他拒绝盲从性格的再一次写照。一次朋友聚会上,他得知云南双廊古渔村孩子们学习环境艰苦的情况后,泪流满面。一个月后他就出现在古渔村当地的一所学校里,开始支援教育。为此他辞去卡塔尔中国领事馆的工作,转让在卡塔尔的房产,结束了近十年的海外优渥生活。
白天走两小时的山路给孩子们上课。夜里他则去当地酒吧驻唱,挣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生活用品。支教和制作手工皮具对黄小眠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温情致敬。用汗水、时间和耐心,依照他们的独特生命纹理,小心翼翼地灌溉、赠予、付出,从而让他们完成蜕变。
在国内,黄小眠见到了市面上一些品质粗劣,毫无美感的手工皮具。他认为这些皮具不配称为手工作品。真正的手工皮具不应该是粗糙潦草的。相反,比之于工业流水线量产,它应该具备更精良的做工,更时尚的设计和更灵性的美感。
一件手工皮具从制版,裁皮,磨光,打錾,缝线,到最后油面保养。每一步都需要制作者在遵循传统工艺基础上,根据原料质地和纹路去做大胆的设计和创意。而往往一条植鞣皮革上的纹路就可能导致整件皮具创意的失败。只有在这种如同悬崖上走钢丝,但又于局部大胆写意挥洒的高风险创作,才能达到手工皮具妙入毫巅的美学境界。
黄小眠认为手工皮具的美,三分之一来自自然造物主的给予,三分之一来自手作者的给予,最后三分之一则来自拥有者的给予。拥有一件手工皮具,就像收藏一件旷世绝美的汝窑瓷器一样,手工皮具也会有它的“开片”方式,色泽和细纹都因拥有者的使用而散发独一无二的温润之美。
在皮具制作细碎的边边角角的打磨,劳神的一针一线的缝合,费时的一染一烫的沉淀里,手工皮具展现出平凡自然但又惊艳精致的美。这种美源发于平静的岁月,流淌在波澜不惊的生活里。
附着强烈私人偏好与个人意图的手工作品,格外能唤醒细腻、灵性的美学体验。不论是何种手工器物,都要求手工制作人在体力、时间以及情感上深切的付出。使得手工作品里蕴含创作者的情绪和不可言说的美感。真正富有内涵的手工作品,其实就是一种对人性美感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