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阅读状态是:看书的速度跟不上买书的速度,而写书评的速度则永远赶不上看书的速度。
每次看完一本书都惦记着要写书评,反复的告诉自己,要将阅读的心情和感悟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而下一秒,手却全然不停使唤,打开kindle,寻觅下一本待看的书,像是在寻觅期盼已久的猎物,当视线触及熟悉的作家或作品,目光无法转移,就是这一本了。
于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通过前言,直入正文,则迅速投入到当下这本书的世界,仿佛穿越一般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空,一起去经历当下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而先前阅读完的那一本书里的情节和人物则在不断的倒退。
随着新书的阅读,上一本书中的人物、情节和故事--无论当时怎样的牵动着我的心,怎样使我黯然神伤、暗自垂泪,也都在新的阅读体验中被稀释,取而代之的则是新书主人公的爱恨悲欢。像是一场灵魂的背叛,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忘记了故人,跟随着新欢一起放声欢笑一同暗自悲伤。
这周的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种”无情“的状态,当阅读完《步履不停》,心里想着要写完书评再去看下一本书。但是手却不停使唤的最先打开kindle,发现了《当呼吸化为空气》之后,便立马买来电子书,迫不及待阅读起来。于是沉浸在保罗的世界里,却忘了《步履不停》里的良多、父亲和母亲。
为了让这些遗忘来的更慢一点,虽然中午吃完饭后,因为打开了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再次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但是来到言几又之后,还是压制了自己的阅读欲望,告诉自己,今天非得写完一篇书评不可。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文章。
这周最开始阅读的是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两个晚上的时间,仿佛跟随良多,回到了那个夏天漫长的一天,在哥哥忌日的这一天,良多带着新婚妻子回到父母的家中。没有想象中的温情,也没有期待中的冲突,有的只是每一句对白之下的暗流涌动。
是枝裕和的文字,咋一看平淡如水,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情节进展缓慢,人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矛盾和冲突,让人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但是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在某一个刹那间,再次回想起书中的情节,却有种似曾相似之感,再进一步深入思考,不得不佩服的是枝裕和的伟大,在不露痕迹之处,将家庭之于人的感受,如此细腻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这本书中,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妈妈会在儿子一家回来的时候,提前在浴室里摆好新买的牙刷,会给儿子准备俗气幼稚的睡衣。而父亲明明知道孩子回来了,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直到听到屋外大家爽朗的笑声,才假装不经意的路过,接受孩子们的问好。
在这里可以窥见最为常见的婆媳关系和父子关系。良多每次带女朋友回来,母亲在招待的时候都会非常热情,也表现的很满意,但是在人家走了之后,则开始数落对方的缺点。而父亲一心希望良多按照自己的期待,能够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免不了期待落空之后的失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对于父母的感情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和温暖,另一方面,则是两代人之间的分歧和因此产生的羁绊。于是儿女各自组建家庭之后,回父母家的次数则是不断减少,这似乎已经成为永恒的规律。一方面是对于父母家人的思念,另一方面却是不得不面对的渐行渐远。
正如豆瓣里的评论一样:“这个故事就像是一道永远难忘的家常料理,你以为它很平凡,但却是我们最真挚的一种食物的滋味。"
最后在面对父母的老去和离开,我们不知所措的面对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才有了是枝裕和的感伤: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继《步履不停》之后,紧接着阅读了《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的人生经历,似乎更为沉重的诠释了类似的“来不及”。但是这种“来不及”,却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
和《步履不停》不同的是,《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人物自传,书中讲述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保罗·卡拉尼尔成长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一名医生,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喜欢文学。并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和生物学双学位。在喜爱文学的时候他总是在不断思考:“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有一天会在什么地方交汇?”
他的本科研究的论文是《惠特曼和人格的医疗化》,虽然收获了很多好评,在整个文学体系中,却显得太过于异端,于是当周围的同学都纷纷去当记者做编剧的时候,他却选择弃文从医,从头开始以一个医学生的身份继续学习。
在正式的学医之前,他赴剑桥大学学习,获得科学和哲学研究的硕士,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毕业后他在斯坦福所在的医院担任住院医生,36岁,他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神经外科的教授职位,并且拥有自己的医学研究室,眼前是一片美好的应许之地。
然而就在人生即将走向巅峰的时候,保罗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生命岌岌可危。当他在手术台前挽救病人的生命,曾无数次的与死神同行,而这次死神却给他来了一次私人拜访,这让保罗有点猝不及防。
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当时选择弃文从医,得益于惠特曼的启发:“只有医生才能真正理解’生理和精神并存的人‘,而最后选择学医,也是因为想要理解死亡的双重神秘——感受到死亡既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又丝毫不带个人色彩。这让他绝知此事要躬行,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在36岁,如此年轻的年纪去接触死亡。
在保罗为病人做治疗的时候,他会通过病人的生命曲线,为病人制定救治的方案,也因此在保罗诊断出癌症之前,最想要知道的则是自己的生命究竟还剩下多长的时间。在此之前,他给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前20年投身医学,救治病人,后20年专注于写作,重拾青年时期的文学理想。
但是癌症的来临,硬生生的打碎了当初所有美好的规划,这让他不得不思索,对于自己的生命而言,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在于癌症抗争的日子里,身体虚弱到极致,而背部和身体的疼痛,让他连拿起书本阅读,这样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显得如此艰难。而在被确诊为癌症的前一周,他还在手术台上站了连续36个小时 。
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让保罗有一种强烈的撕裂感,他一边钻研医学,一边又转向于文学作品寻找答案。面对自己的死亡,他不得不思考,是重操旧业,还是去寻找新的生活。他深深的感受到:“我无法前行。”然而脑袋里却突然蹦出来多年前阅读的塞缪尔·百克特的诗:“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在那天早上他做了一个决定,重返手术室。保罗说 :“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书的前半部分是当我身强体健时,记录的是自己青年时的求学经历,对文学的热爱,对死亡的思考,对于精神和生理的探索,对于医学与道德的践行和对于神经科学的研究。
书的后半部分,是确诊为癌症之后,与死神一起同行,他是如何面对又是如何处理的,这本书里没有沉痛的叹息,也没有过多渲染死亡即将来临的苦情和悲戚。
这本书的书名:“当呼吸化为空气”出自于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的十四行诗: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hello 菜菜: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是会有那么一些来不及。今天反复的咀嚼着这句话的含义,又是另一番滋味。然而我也深知,以我现在的年龄和人生阅历,仍然无法对此有深切的感同身受。
而这却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如何尽可能的去减少这些来不及。如果我们的生命所剩无几,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而我们能够留下来的又是什么?
今天和佳坤聊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同一时间想到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如果生活本身是荒谬的,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从这些无意义之间去寻找他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