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住在茅草屋对一个九零后来说虽说不足为奇,但相比一些儿时很多伙伴来说,我家里还是更为贫困一些,父亲视力不太好,没什么手艺,只能在家里种田和做一些苦力勉强维持一家肚皮不那么瘪,甚至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即便是这样一家人还是在一起,从小跟着父母长大,聆听爸爸妈妈唠叨长大。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农村很多小孩已经很少是跟着父母长大,现在我家这几乎百分百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而他们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
或许是现在孩子少多为独生子女,顶多也就两个,爷爷奶奶疼爱;或许是现在条件好了,孩子想要什么也可以满足,也就顺着孩子;或许是缺少父爱母爱,或许是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或许是爷爷奶奶与孩子代沟;或许是……总之,出奇的发现在很多村里跟着爷爷奶奶的孩子,一部分调皮捣蛋可能为了博取更多关注,一部分害羞内向也就是村里说的“认生怕人”,总之鲜有我想看到的落落大方,知书达礼,一旦看到我总想凑过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塑造出来的。之前见到的好的坏的瞬间又涌入脑海。同事去年暑假的时候把儿子从老家接到了上海,第二天边说,“我儿子刚到上海被我胖揍了一顿,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老家变得那么调皮,跟他说话嬉皮笑脸的,再找他说烦了便吐起了吐沫,见说没用我抓住一顿胖揍,怎么变得这么调皮”,在他话音刚落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个调皮孩子嬉皮笑脸之后的一阵惨叫,也仿佛看到我对满口吐沫腥孩子投去鄙夷的眼神。老家前面两户人家都有个小女孩,一个小女孩跟着奶奶在家,一个是跟着妈妈在家,两个孩子截然不同,一个调皮并有点儿懒,一个自己读书自己起来做早饭洗自己衣服。“从孩子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长大的样子”,这句话可能没那么绝对,但如若不做合理引导或是什么转变,这可能也是一个祸根的火种或是未来转变的偌大的绊脚石。然而这也不仅仅在农村发生,《变形记》栏目为什么那么火,或许正是揭露了所谓城里孩子和留守儿童的遗失的不同的爱。我每当看到表哥家的孩子,我总是很欣慰的,表哥表嫂虽不是大学毕业,但是是两位有思想的青年,在外地拼一番事业,但把家带在身边,晚上忙完家庭、工作经常凌晨一两点,早晨一早又起来去上班,着实让我钦佩,更让我钦佩是夫妻俩对孩子的照顾,虽然工作忙,总会抽时间给孩子读睡前故事、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配合老师给孩子做书包小挂件、教孩子基本待人接物礼仪、和孩子直接说话没有原则问题都是相互商量、细心考虑孩子心里成长甚至细节到睡前不能破坏孩子心情……我之前比较讨厌电影把杀人凶手最终归结为凶手没有好的家庭教育而心里病态,然而好的环境毕竟是良好的开端,不一样的起跑线,成长差距的开始甚至是人生差距的开始。每次回家我很想把家里附近的孩子接到我家,为的是那让他们能用我的手机和他们帮忙视频通话几分钟,有的甚至不愿意叫一声视频另一端“爸爸妈妈”,只是静静看着,但当那次姐孩子叫了一声妈妈之后泪流满面,哇哇哭了起来,我心瞬间也嘣个稀碎,瞬间凌乱,我也不知道我做的是对还是错……
可能放下手上的工作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爱孩子,拿什么爱孩子,可是仅仅捏着工作,给孩子的是所谓满满的爱吗,年轻人压力大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智慧的扛起工作和生活或许是真正的人生核心,如何智慧的扛起工作和生活才是我们年轻人该答的重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