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志坚学长的分享,也是第一次踏入慕水举办的分享会,虽然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举办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分享会甚至千人论坛,但自己却很少参与其他团体组织的分享活动,十分惭愧。毕业到现在,除了早期固定地参与几个好朋友组织的读书会以外,更多的时候我都是进行自我学习。虽然这两年来一直保持着有意识、不间断的学习,但输入的知识广而杂。学习的不少,思考的虽亦不少但大多属于片段式的,没有将整个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因而输出的部分显得薄弱。特别是从今年立志练习写作以来,明显地发现自己在输出方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徒有观点,却缺乏丰富而充足的论据,通篇文章书写下来更多的是自己的自说自话,事实和理论基础都不够牢固。究其原因大概是自己对习得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保存、梳理和管理,以至于在需要的时候无法灵活地取用。我以为这大概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因此近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知识管理”这个问题。
不过,上周六从志坚学长的分享中我记下了“学习模型”这四个大字。在分享的开始,志坚学长简略地介绍了和君商学院,以及它对学员们的学习要求,其中提到和君商学院自有的一套学习模型,也是从多年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可行的学习方案。
构建学习模型是一个被我忽视了的学习步骤,需要跳出“学习”本身去看学习,较之知识管理,构建学习模型优先一步,需要在开始埋头学习之前就先行进行的。由此我也回想起自己经历的学校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其实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模型和检验标准,只是上学时深陷其中,太过被动,没能跳脱出来看这套制定给普遍学生的学习模型的存在。
因为近来觉察到自己一大段时间以来输入和输出的不对等,让我到现在才发现自己在学习阶段的欠缺。
关于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型,我能想到的是至少需要对自己学习的知识类别、时间分配、学习顺序、学习方法、知识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局把控和详细规划,以此作为知识输入系统的指导思想,形成一套专属自己的学习模型。
学习模型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公式,制定自己的学习模型就好比列出一个公式,而前面提到的知识类别、学习顺序、学习方法、时间分配、知识管理等等则是公式中的变量部分。任何人都能为这些变量填入数值来进行推导,可见,推导出来的结果将会因数值的不同而产生无数种可能性。
打造一个学习模型,列出一个合理的公式是我需要做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尝试将各个数值代入到变量当中,并测试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应是学习成效,即知识内化之后输出的成果。通过与自己理想中的输出成果的对比,我们可以尝试对变量代入不同的数值,使公式得出的数值最大化,甚至还可能需要你不断推翻公式重新再来。只有当这个学习公式导出的结果总能大于或等于期望的输出成果时,才能算是一个适合自己的稳固的学习模型。
当然,如果自己总能轻轻松松地适应这个公式,那么最好能够抬高期望值,为自己的学习增加一点挑战,并适时对这个公式进行调整和迭代。
世界上没有绝对适用于每个人的好方法。就像有些人能轻松适应应试教育的模式,并且如鱼得水,但有些人则不一定。这与智商毫无相关,而是需要制定专属这类人的学习模型,或者,需要引导这类人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模型以适应应试教育统一的检验标准。
同样的,即便拥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和君商学院,它的学习模型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员,但无论如何,在学习之前跳出学习本身看学习是有必要的,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至少在完成构建之后可以减轻你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疑虑,尤其是对于“读这么多书到底有没有用”这类问题的怀疑,而能够带着自觉的学习心态进行检验。
关于“学习模型”的部分并非主讲人的重点,只是一笔带过的介绍而已,只是对我启发较大,所以做了深入探讨。此外,“党的组织设计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借鉴意义”、“先有和尚还是先有庙”、“好的经理不亲自操刀解决问题,而是设计规则、出台制度”,以及“洞察人性的制度设计”等等都是很值得深入揣摩和思考的观点,因篇幅有限暂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