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不易…不是因为懒惰,实在是觉得很难用一个中心词来形容法兰克福这座城市。
这样吧,让我试着用博大的汉语言,浅浅概括这几天走走看看来自内心的反馈。
法兰克福小游记开始啦!
踏上法兰街道的初感觉:干净,简洁,气候宜人。除了时不时上演的市政维修工程,没有任何多余的冗杂。沿途所见建筑,均是线条流畅,用色简洁,甚至充满几何学美感。
现代化的建筑无一不体现着德国设计师们的严谨作风和美学理念,然而,街头巷尾当然也少不了漂亮的巴洛克式欧洲小房子:
边走边看,我内心纳闷,这么多老房子是怎么妥善保管至今的呢?
答案就是:不停的修啊。路边随处可见脚手架、施工网、帅气的建筑工人小哥哥,不紧不慢的对老旧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
修缮教堂、地标性建筑在其他欧洲国家很常见,但是像德国这样不停的修缮民房的做法,还是让我有些意外。但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管控很是上心;第二,这些房子真的好老好老啊…同时德国人很懂得勤俭持家,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
说到建筑之美,欧洲城市的中央火车站是不得不看的。这里自有铁路运输以来,就是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审美表达。
画面中小小的拱形建筑就是法兰克福中央火车站,我们决定为下一站的火车出行提前探探路。
探路结束,我们继续城市观光的下一站——施泰德艺术馆。
说来好笑,艺术馆甚至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计划行程中,当我们跟着人流误打误撞来到沿河的博物馆路,又被大太阳烤得抱头鼠窜进了一片树荫后,艺术馆的一半就神奇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另一半还在装修)。
艺术馆所展多为中世纪到现代的德、日、意、荷,法艺术家画作,写实派、抽象派、奇奇怪怪派都有,然而这是我的最爱:坐在窗边的小提琴手。仔细端详着画作,仿佛迎面吹来一阵清风,带来丝丝凉意,还伴着柠檬草的香味。
这三个孩子的画作乍看无奇,仔细看来那孩子湛蓝的眼珠子透着天真无邪,石榴般的玛瑙小项链都滴溜溜反光。
这一面墙就是反映德国人民当时生活的画作了,画面中那位是我的同行者,从背影肢体动作来推测,她看得很入迷。
大家在这里都轻手轻脚走路,低声交谈,生怕打扰到别人的雅兴。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的工作人员很尽职,看到我背了双肩背示意我冲前背。我照做后有些纳闷,这里没几个人呀,摄像头那么多,小偷应该很难作案。直到看见几个雕像我才明白,原来是怕我撞坏了艺术品,真是自作多情了……
门外的一座桥通往河对岸,桥上也满是艺术馆的宣传画。
沿着河岸,一边在片片树荫中跳跃躲避着骄阳,一边偷偷捕捉着法兰克福人民的一举一动。
今天是周四,正经的上班日子,然而马路上随处可见青壮年男女,或跑步,或坐在草地上晒太阳,或带着娃娃玩耍。
作为一个刚刚逃离大北京水泥森林的上班族来说,可真羡慕法兰克福人民的悠闲日子啊。
正愣神呢,一只水鸟从草地上慢悠悠走出来,小尾巴左摇右摆地横穿马路,旁边的鸽子见状立马让到一旁。
来到河边站定后,水鸟大哥思索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任我端着手机左拍右拍也不动声色。这场意志力的考验还是以我们甘拜下风作为结束,我的腿都麻了他老人家还在思考宇宙奥秘。
法兰克福不叫法兰克福,她的全称叫“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而美因河,就是这条河。由于当地人民太热爱这里,认为这条河是城市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所以如此称呼。
沿河大约走了两分钟,我们就来到法兰克福美因河畔的标志性建筑——铁桥。
呃…这个被严谨认真的德国人以材质来命名的桥,从名字就听起来与浪漫无缘……还好,美妙的景致弥补了一切。
在桥上锁上同心锁,估计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信仰。栏杆上密密麻麻栓满了不同颜色不同质地made in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刻字的同心锁,象征着亘古不变的情感。
经典明信片照来了!感谢热情的陌生人,帮我们以明信片般经典的视角,定格住这一瞬的美好。
由于一些不可告人的原因,我们来到了后来让我深深感动的地方——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始建于1878年,后来于2015年完成了最近一次扩建,据说收藏了超过60万件展品,包含油画啊,纺织品,古代钱币,工艺美术品,还有一些旧时玩具。
这些形似木桶盖子的圆盘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细看居然每个都有三四个小窟窿眼,难道后来被当作射箭的靶子了?
360度城市指针,人站在中央可以轻松了解城市全貌。
这个互动装置很有意思,旋转右侧的时间轴到哪一年,屏幕中就会出现法兰克福各个城区当时的照片资料。下图为1844年的景象。
这是城市积木,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塑造城市模型。镜头中这位女士专心致志构建心目中的法兰克福,这份认真让我相信,城市积木的用意达到了。
转身走进的这个小空间让我无比惊讶。多宝阁内展示着旧机器,尽头的橱窗里装满了从法兰克福居民处收集而来的儿时玩具。
虽然我和他们没有任何共同的回忆,但当橱窗内一个个小汽车小兵人映入眼帘时,我仿佛都能看到它们背后一个个儿时相伴的童话故事,o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法兰克福人民成长,共同前进。
有趣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我们在这里还看了一场语言不通的老电影——讲述法兰克福的交通工业发展史。
还有这个数字轮盘,随着旋转给出一组数字:1900年,从法兰克福到柏林有425公里,骑自行车需要6天。
多种互动小装置让博物馆变得生动起来。要说让我最难以忘怀的,当数这个巨型水晶球。水晶球里以沙盘的形式展现了8个主题之下的法兰克福,有夜生活、建筑、金融、绿洲…等等。
8个水晶球在基座底部围成一个圈,由机械臂精准的取拿轮播。同时,四周的环形屏幕进行画面配合,场面很绚丽。
博物馆同时还有一个微型展览,介绍历史博物馆2015年竣工的翻新工程始末。展览以框架结构吊起大幅真实场景照片,同时四周墙面配合醒目的关键数字,重现工程的日日夜夜。
这个半包围小剧场在播放着影音纪录片,德英互译,原汁原味还原了新馆改造的细微始末。
考虑到快要闭馆,我们匆匆离开。回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我认为仅仅看到了馆藏的十分之一,还有太多的馆藏值得驻足细细去品味。然而最震荡我内心的,还是博物馆的设计者们,建设者们,当地居民,甚至参观者们,对博物馆的认可,乃至对法兰克福这座城市由衷的热爱。这份情感,甚至让我这个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白领小青年久难忘怀,体会到这一点的我,内心无比幸福。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