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关注一些作者的公众号,有的至今还在关注着,因为能够读出些许作者的感悟或者对于某事的看法,有的则早已经不再关注了,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想法也便没有期待看到下一篇的欲望。令我所能真切感觉到的只是满腔的激情似乎无处宣泄,整篇写着的,细看也就只有一句话:你要努力,便能成功。再写出几个相干或不相干,真实或不真实的事情,为证实而证实,最后也还是那句话罢了,并无新意。有人称之为“鸡汤文”,也渐渐发觉这“鸡汤”还是少“喝”为妙。毕竟,生活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使其改变,现状,也不是几篇文章就使其显得可爱。
可我们应该也想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泛滥,满屏人才的时代,为何“鸡汤文”横行,而鲜见独立的声音发出呢?
一、
诚然,如今这个时代显得浮躁,也显得只关注利益而淡化人情。于是,大量的不满由此而生,可不满归不满,总归是要生活的,对于现状虽有诸多意见,但若想改变,是需勇气和斟酌的。所以很多人最多也就发一些类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了。可既然有需求,自然也会有市场,于是,“鸡汤文”便开始担当“此重任”了,读过这些的人似乎都认为文章所述的简直就是自己的现状,那如何去应对呢?文章里自然会有笔下的“小芸”、“小A”、“小XX”对此所作出的抉择和各自拥有的结果了。于是,便要效仿,便要“发奋”,一番折腾之后,才发觉似乎自己的情况与文中所述,实在大相径庭,可又发觉已晚。做错误的抉择便要承担相应的结果,这才是显见的,而大多人因这“鸡汤”,对于显见的“道理”,也闭上了眼睛。而“鸡汤文”最大的弊病也在于此——让人因激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
我们再应想到的,便是怎样的作者独爱写些“鸡汤文”呢?恕我愚见,我实在不认为某些“鸡汤文”是如何难写的,全篇只一个观点,剩余只是写几个短的故事而已,一个故事,几百字是很简单的,多写几个,既能使其看起来“言之有物”,又能使读者自觉与现状无差而共鸣,何乐而不为呢?再者,趋使其写“鸡汤文”的原因,也定有利益作祟,我并不认为作为一个写作人为赚钱而写作是有失偏颇的,记得张爱玲也曾说过“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之类的话,但我并不看好因利益和哪些好处而对大众进行错误引导的那类人。
三、
我对于“鸡汤文”颇有微词也还因一点,便是那些“创作者”,实在无创作,说来说去也无非是“努力”、“抉择”之类,再确切些,也便是“减肥成功”,“考研成功”,“工作换的很成功”之类,总之,是很“成功”的,其中又多是“我的朋友”之类,实在不知其本人生活又如何。事实上,他们也都知道自己的“言之无物”,无法引证,就只好现编。我曾关注一“作者”,就自己减肥成功一事,前前后后用四五篇文章叙述,大谈自己是如何的不易,不易归不易,但说破了天,也于别人无大的意义,但为何还要花那么多篇幅去写呢?因为实在无其他可写,因为此类文章有利益可看。
生活中需要激励,需要希望,更需要为此付诸于行动,可现状是很多人因为“鸡汤”显得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萎靡不振,总是一再的激励,一再的为自己“画饼充饥”,却鲜见付诸的行动。如此,时间久了,也便还是当初的模样或者还不如当初。毕竟,很多人的“不辞辛苦”,于后期看起来更接近于“劳神费力”。更不要因“鸡汤”暖了心窝,做出些不合乎现状的事,毕竟,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除了能力、运气、勇气、毅力之类还有在某方面的优势,这些先决条件下,尚要审时度势。所以,无论看怎样的“鸡汤”,都不可将文章中的XX人与自己等同起来,何况,那或许只是作者在无法创新之时而“创新”出来的也不一定。
大多,怕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