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某一天,我偶然间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幅照片,当时我的内心便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照片中的地方就是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湛蓝的天空、翠绿的群山、星罗棋布的深红色房屋,还有点缀其间的金色转经轮,既仿佛世外桃源般美丽,又如同觉悟之地般庄严、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切都让我的向往之情变得无比强烈。也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有一天,我一定要去这里。终于,四年后,怀抱着激动与期盼,我要上路了。
即便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更别说跨越几千公里的草原和山脉进入高海拔的藏地了,所以准备工作必须从出发前两周就开始做起。我们此次旅程的平均海拔都在三千米左右,途经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更是位于四千多米的高原,因此,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预防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不过,没有去过高原的人也不要太过于紧张,你只需要在出发前两周开始喝红景天口服液就可以了。我的亲身经历验证这样做的确可以有效地帮助缓解高原反应。平时身体比较虚弱的人也不要担心,因为据说身体越差的人反而越不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除了预防高原反应,你还需要准备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首先,防晒用品、墨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原地区虽然气温不高,但是紫外线强烈,长期将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是很容易被晒伤的。其次,准备的衣服以当地季节为参考标准。我这次出行的时间是7月中旬,正值藏地的夏天,即一年中最暖和的时候,因此我准备了加绒的冲锋衣和冲锋裤,还有几件体恤和短袖。再者,可以准备一些葡萄糖、巧克力、士力架等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因为藏地地广人稀,沿路基本没有吃饭的地方(不过也不用准备过多,因为近年藏地发展迅速,沿途的小镇上可以买到各种商品)。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需要购买一些藿香正气水,如果旅行中出现了着凉、头痛、头晕、腹痛、呕吐、胸闷的状况,可以作为急救药使用。
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需要睁大双眼、张开心胸,用力感受藏地的每一处风景就没问题了!
从成都出发
我们此行计划从成都进入318国道,318国道号称“中国的景观大道”,以上海为起点,西藏友谊桥为终点。整条路几乎是沿着北纬30°线前行的,沿途会经过钱塘江、西湖、太湖、黄山、庐山、神农架、张家界、峨眉山……以及我们平时根本见不到的雪山冰川景色,如贡嘎山、海螺沟、折多山、雀儿山,等等。
这次我们预计在藏地待12天,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最终决定了如下的路线:成都—雅安—泸定—康定—折多山—新都桥—塔公—炉霍—色达—甘孜—白玉—八邦。最远到达八邦之后,再原路返回成都。
离约定出发的日子近了,我带着准备好的行囊踏上了去成都的列车。12个小时之后,我到达“天府之国”——成都。
成都是我比较喜爱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心中最宜定居城市中的一个。成都人喝茶、搓麻将、吃火锅,过着优哉游哉的富足生活。在我看来,这一切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浓缩成两个字——知足,这也是这座城市具有的独特魅力吧。
到达成都之后,坐两站地铁便可以到达文殊院,这是来成都必逛的一个好地方。今晚我会住在这里,等待和伙伴们汇合。
文殊院历史悠久,院内宝物荟萃,据说寺内供奉大小佛像达300座,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数件。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你还可以在师父的带领下去瞻仰玄奘大师的头骨舍利、南怀瑾先生的全身舍利。总之,文殊院就像北京法源寺一样,完全就是历史洪流咆哮而过留下的珍贵遗珠。如今,文殊院已不仅仅是佛教徒虔心礼拜之地,树荫下的茶社、摇椅、盖碗、凉粉、糕点纷纷在向你招手,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坐下来,听着蝉鸣,呷一口温热的茶,享受宁静午后的闲暇时光,或许还会遇见一场不期而至的倾盆大雨。
成都的好一言难尽,而我也还在寻找好吃的串串和好玩的小店的路上慢慢摸索着,想象着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刚刚还是阳光灿烂,转眼间裙子便被一场大雨浇透。香园的小哥撑着伞招呼大伙儿避雨,雄赳赳的大公鸡也扑棱着翅膀躲到了石桌的下面。我端起茶杯赶紧躲到屋檐下,雨珠噼里啪啦地砸在石阶上,溅起的水滴弄到脚背上,凉丝丝的。大雨来得急,走得也快,像娃娃的脸一样,乌云散去,阳光便又马上洒满了庭院,藏经阁前的朱红色柱子镶上了一层金边,隔壁二楼的阳台上,一位师父正靠在藤椅上闭眼小憩,仿佛没有觉察到刚才所发生的一切似的。
古老的寺庙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你当下的心境变得冷静而深沉。你可以坐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发呆,或是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你也可以双手合十,向虚空中的神灵祈愿一生平安。
康巴第一关——西出折多
7月14日,清晨7点钟,四辆白色越野车如约停在了文殊院的后院。休整了一天的我们背起背包开始了旅程,心情就像放飞的雀儿一样自在。如果此时我们知道未来10天都不能洗澡的话,可能就不会这么兴奋了吧。
这次我们的四个司机师傅都是杠杠滴藏族小伙子,负责我们这辆车的是稳重老练的小白哥,藏文名字应该是次勒,因为他是四个人中最白的一个,所以我们骄傲地称他为小白哥。车队领头的是年龄最长的大表哥,他是小白哥的表哥,因此而得名。此外,还有外表强大、内心住着小公举的扎西哥,他是我们车队的核心人物。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租车出游,我才了解到一趟行程是否能轻松、安全地进行,绝大情况下取决于车队的核心人物是否能在必要时刻帮你顶住来自其他队友的压力,因为毕竟乘客和司机之间的关系以利益为基础,走的久了,司机师傅们难免会多多少少有些情绪。而至于如何结识一位藏族同胞并和他成为可以信赖的朋友,甚至可以去到他的家里,体验真正的藏式生活,我总结了一些沿途观察到的方法,有机会的话可以分享一下。最后,还有既黝黑又酷炫的小白兔师傅,我也忘记这个称呼是从何而来的了,总之这个名字和他的外形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萌。我们与小白兔师傅之间的缘分只有短短的五天,这是因为旅途中突发的一些紧张情况造成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这趟旅程的质感。相反,正是因为这些“意想不到”,我们才更加怀念这种在路上的感觉。
就在我们驱车驶出成都大约两个小时后,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这座城市。幸运的是,我们成功避开了大雨所致的交通堵塞,从巴适的蜀地一路向西狂奔。高楼、商铺、行人渐渐远去,青山张开双臂,一把把我们搂紧了它苍翠的怀抱之中。
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便抵达了二郎山隧道——这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埋深第一的隧道,全长超过4千米,串联了雅安市和甘孜州。可能平时身处城市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但是一趟川藏行走完之后,我敢说你肯定会对自己所处的便利交通环境心怀感恩。因为越是深入藏区腹地,脚下的路就会越来越艰险,大自然的力量就会越发强大,而人类的存在就会显得越渺小,我们变得不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去适应它。我在心中默默给这处隧道插了一面小红旗,这代表着在隧道的那一边马上会有一个新的世界出现在眼前。
因为有隧道的帮助,我们毫不费力地翻过了进藏的第一座大山。此时,号称“进藏第一关”的折多山,也就是第二座大山就已经横亘在我们的面前了。“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眼前的大山也确实配得起“折多”二字,依附在山体表面的盘山公路九曲十八弯,从山脚一直盘旋而上直至山顶。站在山顶,远处的贡嘎山巍峨耸立,山顶的积雪依稀可见。随风撒出五彩的龙达,高呼“拉索”。这是藏民用来祈祷安康的独特方式,也是在表达对大山的敬畏与崇拜。我们虔诚地相信这种美好的祝愿,希望眼前的山啊、树啊,还有人,都能获得永久的平安与喜乐。
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为了完成哥哥骑行去拉萨的遗愿,毅然踏上了去往西藏的旅程。他在途中遇到了另一位骑行者,两人在远眺雪山时,不禁感叹道远处的雪山就像一个巨大的冰淇淋。当我爬上海拔4718的雅哈山顶,等待了许久,看到云散开之后显露出来的尖尖的雪山峰顶时,我惊呆了。绿色的山脉连绵匍匐在脚下,雪山如利剑出鞘,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凛冽的山风在耳边呼啸,纱巾随之狂舞。此刻,任何词语都无法细腻地描绘出这种震慑人心的美,我只能感叹一句古人的“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当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时,我心中的那个“我”好像消失了,整个人就和脚下散落的石块一样平凡,没有丝毫分别。
陆游曾说:“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过去几年中,造访过的名山好像只有五台山、庐山和九华山,不过那也是两段特别珍贵的记忆,将来我还想去看看峨眉山、普陀山、泰山、黄山.......我要将它们美丽的样子深深印刻在脑海中,将它们带给我的感动埋藏在心间。
在塔公草原遇见觉沃佛
在你心中,一趟完美的旅程都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肯定是或秀丽,或奇异的美景。这风景中,有与你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人物和事物,你对他们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和求知的乐趣。
其次,美味的食物。旅途劳顿,你需要有美食的陪伴与安慰。
再者,可能是几个相投的同伴,也可能是一份精准的旅游指南。
最后,也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一点,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寻找文化的痕迹。翻山越岭,不只是为了眼睛和嘴巴的满足,摸摸古老颓圮的城墙,想象金戈铁马的沙场,拍下脱落褪色的壁画,将照片分享给身边的人,告诉他们发生在远方的故事。旅行不应该只有美照和感叹,还应该多一些诗意和质感,用像大山一样的胸怀来接受你所遇见的人和事,让它们融入你的生命中,你并不会因此而获得新生,但你肯定会变成更像自己的那个人。
“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的塔公寺就坐落在这片塔公草原上。传说是因为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此地时,所携的运往拉萨大昭寺的一尊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显灵,告诉众人此地是块宝地,佛像想要留在这里。但是,这一尊珍贵的佛像乃唐太宗所赠,必须送往拉萨。于是,智慧的文成公主在此复制了一尊一模一样的佛像,并安奉于塔公,塔公因此而得名,有“小大昭寺”之称。
塔公寺的这尊觉沃佛十分庄严,佛像身形端正,巍然不动,双肩圆满,手足、眉眼的线条柔和自然。当我坐在大殿里,看到师父缓缓解下佛像身上包裹的衣服和珍宝,用细细的毛笔蘸着金粉一笔一笔地涂抹着佛像金身时,我的脑海里想象着2500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的情景。“不得道,永远不离座”,正是依靠这种坚定而迫切的愿力,48天后,佛陀终于了悟了一切的道理,大彻大悟,修成正果。
有一位作家曾说:“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西藏的美是一言难尽的,好山,好水,还有好人。
拜别了塔公寺的觉沃佛,驱车前往龙灯草原。在草原的尽头,你可以看到那里伫立着一尊殊胜的莲花生大士像。藏地的夏天并不是很热,草原上的小花开得正盛。每当我看到一种没有见过的花,我就问小白哥:“这叫什么名字?”小白哥用不熟练的汉语回答道:“嗯……小黄花……那个是小红花……”我算是懂了,其实他也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花。或许是因为藏地的花花草草太多了,多到连名字也懒得给它们起了吧。后来,我还在八邦的山坡上见到了一种整体呈现球形的淡紫色花朵,一朵花又由好多小小的五瓣花组成,整体看起来像极了女生喜欢的小雏菊香水的包装。我猜这款香水包装的设计师一定也见过这种花,从这种花中得到了灵感。可见,艺术的创作真的来自生活啊。
夜宿扎西家
扎西哥是典型的藏族汉子,卷卷的头发,深深的双眼皮,黝黑的皮肤,结实的双臂,还有一口极不标准的普通户。即便已经有了一点点中年发福的小肚腩,但帅气潇洒的气质还是跃跃欲试地向外迸发,我们将其戏称为玩世不恭的少爷气质。
同行的一位老前辈和扎西哥是忘年交,所以当我们离开龙灯草原之后,当晚便夜宿在扎西哥家。
藏地的房子看起来都特别像,一般都是用石头或者木头盖成的两三层小楼。外表会比汉地乡村的房子更有特色一些,大多都用红色、黄色、白色的涂料装饰。在以前,藏民大多用山上长成的巨大木头盖房子,这样的木头房子不仅外表漂亮,内部装修更是精致,用雕梁画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然,价格也要比石头贵很多。后来,因为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开始禁止当地居民上山砍伐,石头房子也就慢慢普遍了起来。扎西家的房子也是用石头盖起来的,不过当你走进去后,你就会被屋内的藏式装修风格所震惊!屋子的墙壁全部用纯木包裹,木料被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各式图案,并用艳丽的涂料修饰。地上铺着厚厚的牦牛绒毯子,踩上去,双脚仿佛被温暖的大手握住了一样。牦牛绒毯子厚重、密实,对身处高原地区的藏民来说,是他们抵御风寒、取暖保暖的最佳物品。墙壁的透明橱柜里摆满整洁的棉被和毯子,屋子中间摆放的木质长条茶几上挤满了热气腾腾的食物和零食。扎西哥的两个小女儿看到陌生的面孔倒也不怕生,咿咿呀呀地说着藏语,还拉拉我们的手,特别大方。扎西哥妻子卓玛也是藏族人,瘦高的体型、黑里透红的脸颊、又黑又亮的大辫子、洁白的牙齿,还有深深的酒窝,笑起来美丽极了。她的年龄竟然和我一样大,却已经是三个小宝宝的妈妈了!
不得不说,在扎西家吃到的牛肉包子、酥油茶、酸奶真的是超级正宗、无敌好吃,而这些全部都是卓玛和她的妈妈两个人为我们做的。包子是用青稞粉做的皮儿,颜色微微有些发黄,没有小麦粉做的喧腾,但是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口感也更加扎实一些。因为担心我们吃不惯纯牦牛肉馅儿的包子,扎西哥还特地给我们买了好多酱料和榨菜,他们平时并不会吃这些东西,藏民的饮食习惯和我们的确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而香香的酥油茶是来藏地必须品尝的食物之一,这是高原地区的居民最重要的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的食物。酥油是用牛乳制成的固体奶油,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质的容器中,可以加食盐或者白糖,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反复搅拌使三者完美融合之后,一碗香浓的酥油茶就制作完成了。
吃了几个大包子,喝了两碗酥油茶之后,再来一碗纯纯的酸奶就再妙不过了!和我们平时喝的酸奶不一样,这里的酸奶更浓稠、更酸,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白糖调味。除了这些美食,还有一种藏民们日常作为主食的食物,那就是糌粑。糌粑其实就是经过炒制之后的青稞粉,在小碗里用酥油茶拌好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这是藏族人的主食,就像我们每天都会吃的米饭、面条一样。
吃饱喝足之后,我坐在暖和的客厅里回味刚才美好的一餐,卓玛还在厨房里忙碌着,两个小卓玛在旁边跑来跑去,扎西哥就笑着坐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两个小女儿,满眼都是宠溺。这样的场景真的太迷人了,比我这一路以来看过的所有景色都要动人。我想起了离开塔公寺时,我问师父,能不能传授给我智慧呀。师父对我说,人生最简单的智慧就是知足。此时此刻,对这句话不能更赞同。
扎西家所在的地方属于炉霍县的一个乡,背靠大山,门前就是奔腾而过的河流,河边是大片大片会随风起舞的青稞,还有一块又一块黄澄澄的油菜花田。当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从对面的山脉间洒出,落在河面上、花田上、屋顶上,还有我们的笑脸上。
在扎西家下面的山坡上,有一户人家的院落看起来十分特别。在他们家院子的旁边有一座五颜六色的石塔,石塔的周围整齐地摆放着很多块颜色各异的玛尼石,在石塔的后面还有一间同样色彩缤纷的石屋。在石塔和石屋的周围,栽满了好几个品种的鲜花,花朵都饱满、鲜嫩。总之,这些色彩各异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就使得这块地方看起来特别有生命力,即使周围没有人,也让人感觉热闹极了。
原来这些彩色的玛尼石都是这户人家的主人自己一笔一笔刻出来的,老爷爷今年已经72岁了,可是一点也不显老,头发油黑,手脚灵活,声音洪亮,看起来竟像是只有五六十岁一样。除了这些玛尼石之外,老爷爷还刻了很多绿度母的擦擦。他告诉我们,做这个绿度母的模子是从附近的寺庙里借来的,这个模子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可能在别人看来,老爷爷花费自己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来做这样的东西很不值得,甚至可以说没有意义。因为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在决定是否做某一件事情时,第一个考虑的因素就是做这件对我有什么好处。不得不说,易逝的时间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难以释怀的紧迫感,会让人不得不变得锱铢必较,甚至可以说有点势利。所以,当我看到老爷爷站在他自己做的玛尼石和擦擦旁边时,我想起了过去几年中自己所执着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让我变得很不可爱,有些暴躁。现在,我终于可以做到释怀了,可以卸下了心头重重的负担。
临走之前,我把挂在背包上的小熊送给了小卓玛,她还不会说汉语,但是很听话。不管我问她什么,她都会睁大眼睛对我说“嗯”。希望扎西一家能幸福地生活下去,小卓玛和妹妹们能健康、快乐地长大,邻居老爷爷平安长寿,也希望这里的山和水能永远纯净如现在。
色达、天葬、小男孩
在色达的两天犹如在世间度过的一年那么漫长,这里的一石、一草、一人,怎么看也看不够,只能缄默着卷入修行者的潮流中,一圈又一圈地绕着坛城疾行。
此时,此地,此身,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静与满足。
色达应该是无数人心中憧憬的圣地,这里的草原广袤纵深、绿厚似毯,花香沁人,溪河潺潺,牛羊成群,雪山叠嶂,冰川成行,更有令人心驰神往的“色达山河一片红”的独特景色。这里以集中分布的藏传佛教寺庙而闻名,其中又以位于喇荣沟的色达五明佛学院最为著名。
以五明佛学院为中心,周边连绵数公里的山脊和山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木棚屋,这些都是修行者居住的地方。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华丽建筑,叫做坛城,梵文名称为“曼荼罗”,是人们平时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能够绕着坛城行走108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无论是白昼黑夜,还是盛夏寒冬,坛城的周边永远是熙熙攘攘的,转经的人都摩肩接踵,但又互不干涉,分别进行各自的修行。
当然,这里也会有一些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行为。当我绕着坛城行走时,时不时会有年龄很小的藏族小孩子跑过来拽着我的衣角。刚开始我以为他们是有什么事情,当我停下来时,他们却伸出手,用不流利的汉语问我要钱。这些小孩子看起来都脏脏的,我觉得有点心疼。但是,紧接着,我就发现周围还有不少这样行乞的小孩子,而且他们都是大人带来的。同行的伙伴担忧地对其中一个小孩说:“你们这样做很不好,会被别人看不起的。你们应该好好念书,努力学习。”结果,这些小孩子看到我们并没有给他钱的想法,就恶狠狠地瞪了我们一眼,扭头就跑开了。
听当地的喇嘛说,在色达修行一天相当于在别处修行六个月。听到这里时,我兴奋极了,所以当天刚一从山下爬上来就立即开始了绕塔。到了晚上,还去大经堂听了索达吉堪布的开示。结果,最让我的担忧的事情出现了。从当晚凌晨开始,我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恶心、呕吐、头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平均每小时呕吐一次,吐到最后全部都是绿色的胆汁,一夜未眠。
以我的遭遇为鉴,在这里提醒大家,首先,五明佛学院所处海拔较高,故在山上应该尽力而为,不要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出现高反;其次,由于高原地区海拔高,所以当地餐馆提供的米饭均为夹生饭,肠胃较弱的人应该谨慎食用;再者,自驾车辆白天禁止上山,游者可选择步行或者乘坐公交上山,上山前应保留体力。
虽然这一夜漫长又痛苦,但是,到了第二天早晨,我的身体竟然奇迹般的好转了,这让我惊讶极了!而且,虽然没有吃任何东西,但是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清净极了,像是摆脱掉了所有的赘物和不开心,有一种焕然新生的自由的感觉。我不禁在心里想,也许这就是佛菩萨对我的加持吧,让我在体味了肉体的痛苦之后重新认识自己。
如果说,感冒、发烧带来的痛苦可以让你感知到自身的肉体的话,那么试着想象自己的身体被刀子割开、被秃鹫吞食的情景吧,你又会感受到什么呢?
之前常常听人说起天葬,心里既期待又恐惧。因为有些神秘,又有些血腥的缘故吧,很多人对天葬的认识还处于猎奇的状态。其实,无论天葬、火葬,还是土葬,都是一种风俗习惯。西藏人推崇天葬,是因为他们认为人身只是一副皮囊,死后用这副皮囊来喂食秃鹫是一种最尊贵的布施。如果能怀抱这种心情来观看天葬的话,应该会有不同的的感受吧。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色达天葬台,此时山坡的一边已经站满了人。车子还未靠近,我就已经闻到了一阵阵腐肉的味道,心里难免泛起一阵恶心。我隔着车窗看到天葬台后面的山坡上已经站满了体型巨大的秃鹫,还有几只未降落的正在天葬台的上方盘旋,展开的翅膀足足有两米之长!等我靠近时,我看到天葬师在一旁念诵咒语,台子上摆着被切成了几块的血淋淋的尸体。看着这具尸体,我很难想象出死者生前的样子,人怎么会如此不堪、可怜呢?我甚至怀疑自己凝视的只是一具动物的尸体,我们仿佛是来自不同世界的生物。可是,眼前这堆即将被秃鹫撕扯吞下的东西真的就是一个人啊。他是一个陌生人,可是,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他就是我们未来的样子。当我想到这里时,不禁心头一颤。
在回去的路上,我在头脑中把这个场景回忆了一次又一次。我想到了《冈仁波齐》中那些磕大头的朝圣者,他们一路风尘磕到拉萨,像是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事情;想到了地藏王菩萨,为救堕入地狱的母亲,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想到了修行时的释迦摩尼佛,曾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他们将死亡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个环节,并不畏惧死亡,自然也不会执着于肉身。既然如此,当生命结束时,何不将肉身当做这一世最后一次对众生的供养和布施呢?
如果能这样透彻地活一世,也是自在的。
在来天葬台之前,我在喇荣宾馆的大厅见到了两个藏族小男孩。看完天葬后,不知为何,我总能回想起那两个小孩子,想起他们笑起来时的眼睛。他们两个是一对亲兄弟,大一点的读小学五年级,小一点的才上二年级。哥哥手里拿着数学习题册,我翻开看了看,十道题错了八道。我给他指了指红红的错号,他害羞地歪倒在沙发上,偷偷瞧着我。他们会说一点点汉语,不过我说什么他们都能听得懂。我问他们有没有见过索达吉堪布,弟弟说还没有,因为妈妈没有带他们去过。我拿出手机给他俩拍了一张照片,他们争着要看手机里的图片。当他们看到猴子时激动坏了,不停地问我是在哪里见到的。我说是在山下拍的,他们又特别失落地说自己还没有下过山呢。我又给他们看荷花、草莓的照片,哥哥好奇地问我:荷花能不能吃呢……
虽然和他们待在一起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我想,我一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对外界好奇的种子。就像小时候的我,总会把大人的话记住很久很久,无形中,也悄悄影响了我成长的轨迹。等有一天,当他们也见过荷花、吃过草莓后,会不会觉得:哦,原来这就是外面的世界啊。可是,对我而言,这些只是普通生活的一个小角落,我心中的外面的世界又是什么呢?那么我苦苦追寻的外界又真的是全部的世界吗?
小孩子会长大,也会变老,会死去,整个世界就是在这种轮回中运行。对世界的好奇,我们都曾有过,并且现在还在不停地追逐着“外面的世界”,以为这就是“成长”。当有一天我也老去的时候,会不会再想起这一天的经历呢?
闯祸的小喇嘛
如果你选择了在路上的生活,那么你就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这些突发情况可能包括路况、天气、交通,还有人为的事故,等等。当你遭遇这些事情时,先不要感叹自己是如何的倒霉。相反,你可以认为这就是你必须经历的过程,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是一位藏族司机教会我的重要的一课。
在我们离开色达前往亚青时,经过的路段比较坎坷,沿途都是山坡和河流。大群的牦牛悠游自在地在坡地上吃草,偶尔还会有一两头走在马路上,丝毫不会畏惧来来往往的车辆。而开车的人也会降低车速,绅士地等待牦牛摇摇晃晃地走过去。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和谐,可是,突发情况恰恰就在此时发生了。当车子穿过一群牦牛时,突然,我们听到“砰”的一声。小白哥是奔走藏地多年的老司机,他立马踩下了刹车。等周围扬起的尘土渐渐散去后,我们才发现前挡风玻璃的左下角被砸裂了。车外站着一个满脸通红的小喇嘛,正抿着干巴巴的嘴唇在看着我们。原来就在我们刚刚路过时,小喇嘛刚好捡起了一块石头准备驱赶走散的牦牛,结果恰巧砸在了我们的车窗上。
闯了祸的小喇嘛像极了小时候犯了错的我,局促不安地搓着手,时不时偷瞄我们一眼。后来,小喇嘛的父母来了,经过一番讨论,问题也顺利解决了。临走之前,我们把随身带的零食全部供养给了小喇嘛。当我们开车离去时,小喇嘛还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看着我们。
在藏地,喇嘛的修行是清苦而原始的。每个僧人出家后,基本的生活来源是靠自己或者家人的供养。他们也不像汉地大多数的出家师父们一样,由寺庙负责统一的膳食,而是吃自己做的饭菜。藏地气候严寒,这里人穿的袈裟基本上都是用粗粗的布料做成的,只能勉强起到保暖的作用。
清晨,寺庙的鼓声准时响起,年轻的喇嘛们伴着鼓声前往大经堂上早课。他们一边念经,一边喝着酥油茶,一天的修行就这样开始了。
即便如此,藏人对出家的态度仍然是十分赞叹的,他们认为能出家就是一种福气。我们在八邦时,见到了一群小“扎巴”(藏文的音译,指的是年龄较小的出家人),大概都是上小学的年龄。据说,在一个普通的藏民家庭中,只有那个最聪明的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出家。其实,这些小扎巴们和普通孩子并没有任何不同,也会故意在老师面前大声地朗读课文,也会悄悄偷看旁边的同学,只不过,他们从小便浸润在佛法的智慧之中,这的确是我们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幸运。
遇见闯祸的小喇嘛是这段旅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在解决这件事时,我们也和当地的藏民进行了一些沟通。我发现,藏民其实是特别单纯和简单的,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很原始,彼此都很在乎藏民之间的情谊。尤其是司机小白哥,他在明知道对方家境良好的情况下,并没有做过多的纠缠。相反,我们却因为没能帮他争取到更多的补偿而感到很内疚。后来,我问小白哥有没有感到沮丧,他的回答让我惊讶极了。他很认真地说:“这就是我的运气啊,虽然现在的结果是我吃了亏,可是这件事情背后的因果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接受就好了。”
说实话,这句话感动了我。此行当中,我对小白哥的印象最深,因为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良和淳朴深深打动了我。记得我们离开亚青去宗萨寺的路上,沿途都是滚滚的江水和陡峭的山路,十分惊险。当我们路过一处转弯的地方时,发现路边扔着两辆撞碎的摩托车,地上还有一些血迹。小白哥停下车,爬过马路的栏杆向江水里看了看,他特别担心会有人掉下去。我们坐在车上既担心被撞者的安危,又害怕自己也会有危险。等我们继续往前开了还不到一百米的时候,小白哥又停下来了。他拿出了一个纸盒子,下车绕到一边,把盒子挂在了马路旁边山坡的拦网上。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担忧地说,他在亚青寺请了一个转经轮,这个盒子是装转经轮的,他想应该也会有加持力,如果挂在山坡上,也许可以保护来来往往的人不受伤害。我当时真的惊讶极了,怎么会有这么善良的人啊。
一路以来,我们见到了形形色色的藏民,有披着皮袄的牧牛人,有风尘仆仆的朝圣者,有庄严行走的出家人,也有被教坏的行乞小孩子,虽然并非都善良可爱,但是他们中的绝大数都是十分可敬的。每当我们到达一处藏民的家,他们必定全家出动,早早地站在大门口,拿着哈达等着我们;一进屋,屋里必定奶香四溢,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和饮料,还有藏族特有的酥油茶、糌粑和牦牛肉;还未等你喝完一碗奶茶,热情的藏民朋友就已经端着茶壶,笑盈盈地等在一边帮你添茶了……他们对待朋友友好、热情,恨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来招呼;他们跳起舞来豪迈、潇洒,飞舞的衣衫就像广阔草原上开出的一朵朵鲜花;他们与家人彼此爱护,听不得别人说一句伤害自己亲人的话;他们皮肤黝黑,身材壮硕,笑起来却像小姑娘一样羞涩……这片广袤的天地孕育出了如此纯净的一群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欢喜。
古老的寺庙和壁画
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叫《尘埃落定》。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它是由一本著名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但是,电视剧里的场景已经先入为主,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当中,门巴喇嘛、绘满壁画的经堂、披着紫色袈裟的活佛……这应该就是我对藏地最初的印象吧。
当我来到藏地后,我发现最大的遗憾就是不懂藏文,好多刻在木头柱子、石头上的文字都不认识。虽然语言之间的差异会造成一点交流上的障碍,但是褪去文化的外衣,我发现里面需要传承的精髓是共通的。文化这个东西真的很奇妙,仿佛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我们前往亚青的路上,扎西哥带我们去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寺庙。之所以说隐蔽,是因为来这所寺庙的香客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外地游客基本不会来到这里。
当晨曦的第一抹曙光照亮寺庙大殿的屋顶时,附近的藏民们便在这里开始了新的一天。手掌摸过古老的木质转经轮,点燃一盏盏黄灿灿的酥油灯,虔诚地顶礼供奉的佛像,嘴中默默念诵经文,这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开始。
花坛里的鲜花在慢慢地绽放,佛殿后的白塔一字排开,16世纪的壁画安静地在阴暗的老房子里剥落,晨曦中传来转经轮的吱呀声,酥油茶的浓香味飘散在空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亲切。
藏地的僧人是虔诚的修行者,同时,他们也把生活作为修行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一群淳朴的艺术家,在简单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感受。
藏地的美不仅仅在于好山好水,深厚而独特的文化也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的魅力。即便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你也可以去藏地的寺庙里转一转,没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宗萨寺位于甘孜州德格县,有超过一千一百年的历史,也是一个特别值得一去的地方。这里的人比较少,房屋都建在高坡地带,一眼望去,青山绿水。比较独特的是,这里的墙壁都是用黑、白、红三种颜色涂成的,很有艺术气息,拍照也很好看。总之,我很喜欢这里。
旅程到此已经有些疲劳,但是,继续前进的渴望依旧很强烈,期待遇见不一样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缘起。
情定八邦
此次川藏行的终点定在了德格的八邦,这趟旅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藏地待了十多天了,心中难免有很多的不舍。好在八邦还有熟悉的朋友在等待着我们,所以告别宗萨寺之后,我们驱车继续前进。晚上我们会抵达八邦小学,夜宿在呷马校长的家里。
爱心满满的呷马校长已经提前在院子里给我们搭好了聚会喝茶的帐篷、烧好了晚饭,我们在夜色中疾驰,仿佛归巢的小鸟一般,心中感觉幸福极了。
七、八月份正值藏地的夏天,天高云淡,绿荫如毯,是藏地一年中最美丽动人的时候。此时,藏民们会结队在草原上聚会、玩耍,俗称“耍坝子”。但是,一旦冬天来临,这里气候严寒,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恶劣的。
就饮食习惯而言,汉地人民喜欢吃各种果蔬谷物,而藏民们的日常食物以糌粑、酥油茶、牦牛肉为主。这些食物的热量都很高,所含的营养也比较全面,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因为我们的到来,呷马校长特地准备了很多蔬菜和水果。长长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菜肴,青椒肉丝、凉拌黄瓜、莴笋肉片、番茄炒蛋、土豆炖牛肉、清炒杏鲍菇,还有美味的酥油拌人参果、奶茶、酸奶……这些都是迎合我们的口味特意做的。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看着厨房里忙来忙去的呷马一家人,听着屋外小孩子们打篮球的欢呼声,真的幸福极了。
呷马校长一家人都特别的和善,对待我们就像家人一样照顾。呷马校长表面看起来有点严肃,但是心思很细腻。他听到我们当中有些人有点高原反应,就赶紧拿出自己特制的药来我们吃。呷马妈妈一看就是慈祥的好妈妈,忙前忙后一刻都不歇着。他们家的大儿子是八邦寺的堪布,很年轻,却已经是四大堪布之一了。在八邦时,我们都喜欢围着堪布,听他讲话。
堪布说话的时候慢条斯理,但是句句都很有智慧,我们都很敬畏他。小儿子呷马今年只有21岁,和哥哥的性格明显不一样,更活泼、好动、爱玩一些。呷马特别的热情,经常大晚上的不睡觉,忙着给我们找洗脸盆、接热水,还骑着摩托载着男生女生玩耍。
第二天,堪布还带我们去参观了八邦寺。八邦寺规模宏大,环境幽静极了,建筑都沿山而上层层叠叠地分布着。殿堂也装饰得古朴而庄严,塑像和壁画都十分细腻、逼真。
从山顶向下看去,那些房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让我想起了《尘埃落定》里的一段文字:“一路都是落不定的尘埃。你是谁?你看,一柱光线穿过那些寂静而幽暗的空间,便照见了许多细小的微尘漂浮,像茫茫宇宙中那些星球在运转。”
12天的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吗?也许等我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之后,对藏地的记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当初拥有的强烈的感受也会逐渐被热闹的都市生活所湮没。但是,此时、此刻,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觉得自己更加真实了。在路上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坏人,也会遇到好人,会遇见美景,也会看见疮痍,这提醒我人生其实也是如此啊。所以,就像诗里所写的那样吧:去爱吧,如同没有受过伤害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