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理论,第三部分准则。
第一部分前言,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1.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2.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3. 深度工作假设: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第二部分理论,分为三个小节的内容。
1.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①三类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拥有资本的。
②迅速掌握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③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塾,天资多么聪颖。
④学习需要深度专注。
⑤刻意练习核心要素。
⑥注意力涣散基本上与刻意练习要求的聚精会神是相对立的。
⑦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⑧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⑨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⑩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
2.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①度量黑洞:难以度量成本高昂的电子邮件处理过程产出了多少价值可以抵消其成本。
度量黑洞使干扰深度工作的危害无法清晰化,就会使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干扰持续存在。
②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③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④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单位时间产出产品的数量),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⑤恰恰是将‘网络’作为智慧和政策建议来源的倾向,使其从相当无趣的电缆和网络路由器转变为具有魅力且令人兴奋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当今的优步-意识形态(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
⑥如果你相信深度工作的价值,那么对商业整体而言将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种信念会他们失去价值产出的巨大增长潜力。但对你个人而言,这却是好消息。同伴和雇主的短视,使你获得了巨大的个人优势。
3.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①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②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③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
④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
第三部分准则,分为四个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1.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2.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3.深度哲学四个分类
①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②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③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④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将这种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作记者哲学。
4.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
5.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应该注意的普遍问题:
①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②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③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6.要有大手笔。这个理念很简单: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
7.不要独自工作,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8.像经商一样执行,遵循以下“原则”
①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②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③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④原则4:定期问责
9.图安逸,有下面三种原因
①原因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②原因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③原因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准则二,拥抱无聊
1.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2.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①网络安息日(有时也叫作数字排毒)。这个仪式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让你经常性地——通常是每周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
②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在此强调三个需要考虑的重点。
第一点: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第二点: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第三点: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3.像罗斯福一样工作,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脸谱网页面,不数次来到咖啡机泡咖啡。
4.有成果的冥想,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5.记住一副牌,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1.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2.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3.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关键少数法则
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4.戒掉社交媒体,
5.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准则四,摒弃浮浅
1.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
2.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3.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4.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5.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6.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①贴士1: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②贴士2: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③贴士3:不要回复
以上内容为本书的概括。
书评总结:就我而言,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第二部分为准则。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作者旁敲侧引了很多个例子,用了很多个例子和书籍,论证深度工作。里面有些实验数据,很让人感兴趣。
但是第一部分的理论,引用了那么多书名,感觉有点商业互吹,不知道是作者有意还是中文翻译的原因,因为看到一本陌生的书名,总是忍不住去搜索。
第一部分的理论,总体而言,还是挺不错的,满满的都是干货。
第二部分的准则。虽然作者是这样命名的第二部分,但是不难看出第二部分才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做到四个准则,从而实现深度工作。
但无论是第一部分也好,还是第二部分也好,乃至于整本书。作者所要传递出来的内容大概就是尽量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我们所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在生产时间以及生产收益,这两个点上达到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