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个周日睡到中午起来,并在被加班支配的恐惧中逃避着度过了8个多小时。期间看了奇葩说关于”当决定要生二胎时需不需要获得老大的同意”的辩题。整场辩论像梁建章讲的一样,没有达到很高的高度,但是小到家庭层面的学会爱与成长让我数次泪目(对比看B站跨年的热泪盈眶,这回是真的落泪),李诞说,一胎父母大都20来岁,有几个敢承认自己成年了。是呢,都还是宝宝呢,不管是有没有一胎,或是已经在考虑二胎,都可能还是不称职的成年人,更不用说是称职的父母。而向上思考,甚至不是称职的子女,都还要学习如何去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伴侣,爱子女。正反双方都认同需要给到孩子充分的尊重,焦点在于是否要把生育决定权给到孩子,进而讨论哪些决定需要与孩子共同决定而哪些不用。我一个那么害怕冲突的人,很多自己事情的决定权都拱手让人,更不要说替别人决定什么,可能我真的做不好一个父母。同时也不是一个好子女/兄弟姐妹。那一刻忽然觉得,能够替家庭做一些当下当事人无法做出的决定,其实也是在承担责任,这也是自己需要去努力的地方啊。(此处需要列出todolist
2019年最后一夜,因为一些原因跟一个朋友吃了顿临时晚餐,聊到关于向亲人表达爱这件事。那天上午,我在进公司前,看到一个女人领这个大概到成年人膝盖的孩子,孩子伸出双手飞快向前奔跑,我顺着他奔跑的方向,看到一个应该是他爸爸的成年人下车,转身,俯身张开双臂,并一把抱住这个孩子,举高高。整个过程非常自然,和谐,充满爱意。但我却很受震撼,因为我好像从未像父母伸出过双臂,主动表达爱。在我转述这段所见事,我的朋友默默狂哭。我想我们应该都要改改了。
2020年,2020时代第一年,目前暂时还没有新旧交替那么强烈的感知,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这种感觉应该会慢慢强烈起来。有强烈的分界线才能更好的产生改变,不是吗?之于我,最近发生的另一件改变是,开始认识到以前的自己是狭隘的了。当然每个人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经历、见闻之下狭隘的人,但原来的我是自满于这种狭隘的。互联网行业,一线城市审美,90后价值观,我的标签让我自我认同且舒适。但是最近我发现,我好像也开始喜欢些原来觉得俗气的审美了,譬如潘多拉、桃心满印毛衣等等;也开始考虑用抖音快手卖土特产了。几年前看到有人写拼多多,说到看不上拼多多的人有着一线城市优越感的时候,心想这只是个既定的事实,因为也没必要体验每种阶层的生活。但是最近,回了趟家见了见人,也看了一些文章和视频,开始真正理解那些原来只是“接受不相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可能需要发生变化。诗和远方还在那里,但是要更加脚踏实地的去实现。可能被叫做“下沉”,可能被叫做“回归”,或者叫做“成就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家庭”。
开始加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