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消费行为,有哪些时候是能给你带来愉悦感的呢?我想,大多数时候是“物超所值”。
物超所值并不是说要贪小便宜,那些有很好用户体验的产品,本身就会给人这样的愉悦感。当然,买一赠一,和平时比打五折,也是能让人荷尔蒙上升,激动一小下的。
但是,置身于都市太久,熟悉了商家的各种变相营销行为以后,也就很少激动了。理性消费趋于主流,性价比就成为很重要的指标。
我认为好的产品外观的确很重要,但不能“夺走”其实用性的的光彩。如果两种洗衣粉,效果,价格,包装方式都差不多,那就会选符合自己审美的外包装图案了。最近火热的“东北大板”是用其高性价比风靡的,外包装是否鲜艳就不是重点。如果能兼顾产品外观设计和品质,那就是业界良心,也一定会卖的好,符合物超所值的范畴,比如小米,销量和口碑都很可观。
再来谈一谈“物有所值”。习以为常的购物行为让我们常常忽略商品“物有所值”的满意度评价。不妨把日常必需品也用心给予评价,像淘宝评价体系一样,在心里给个分,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会买东西,也能够享受其中带来的愉悦感。当然,不能够沉迷于购物。
我发现,去超市购物前列上清单以后,当买到清单外的打折享受品(水果,薯片等)时,会尤其感到物超所值,而对清单内的感受不强烈。也就是说的,购物冲动容易出现在享受品之中,而忽略必需品中“物有所值”带来的愉悦感。有了这种体验后,我会专注购买必需品中的愉悦感,而因此少一些冲动消费。这样也不会因为买过多优惠装薯片和饮料而长肉,嘿嘿。
我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消费趋于理性,把钱花得最开心。用更少的钱“买”更多的快乐,不是赚了么?
但真的需要薯片的时候,为了省钱而不买,同样会违背理性,大家都能明白吧?
去超市前想清楚需要什么,“真正需要”就是一条准则。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话,很符合我的消费观,分享给大家:
如果想买一个东西的唯一理由是价格,那就不买;如果不买一个东西的唯一理由是价格,那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