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对自己有利,可就是坚持不了


尼采曾经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刃受任何一种生活。”只有自己深知一辈子想要追求什么,才会不遗余力地坚持。与意志力无关,仅仅是认知的差别。

你说学习太苦,读书太累,如果你吃过生活的苦,感受过知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瞬间就会获得学习的能力。

歌神张学友23岁时,意识到自己一辈子将和舞台为伴,但站在舞台上不可能只唱歌不跳舞,于是从那年起,他开始零基础拉韧带,一直到46岁,韧带被完全拉开。

31岁那年,是马云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创办过翻译社,当过业务员,那年,他通过来自西雅图的外教老师比尔,获得灵感,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将是座巨大的金矿,从此投身互联网。

坚持做一件事,靠的不是毅力,是对人生的透彻认知。而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是外在呈现的个人特质,是本能。

有人说,可为什么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对自己有利,可就是坚持不了。原因是:你以为你知道,其实根本不知道。“知道極处便是行”,你只是听说学习有用,健身有利于健康,吃甜点会发福。你没有感受过因为没有学历找不工作的辛酸,没有感受过重病缠身的那种无望,没有感受过整个社会对靓女的优待。只有自己透彻认知的思想,才会浸透入毛孔,变成血肉,与身体融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是本能。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老子揭示了天地间所有事物,遵循“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自己深刻体会到了某件事情对自己很重要,自然而然就会去做。“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陆九渊进一步揭示了宇宙的核心是人的内心。我们每天接受着各种知识信息的轰炸,三观未定却又倍受折磨,个人认知体系不稳定,这时候就需要强大的框架,维持稳定,这个框架就叫“心静”。

这个世界,充满了纷繁复杂的迷障,总有很多人,会用他浅薄的人生经历告诉你人生如何走。但每个人都是个体,只有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必然会在生活中显得目光坚毅,持之以恒,不骄不躁。在外人看来就是目标坚定不怕失败,任何时候都面不改色平静如水。

其实,他只是知道“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他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且坚定不移、从容不迫地为之奋斗。影响人命运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权重大的两个一定是“认知”和“心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