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我们都认为李清照和赵明诚是神仙眷侣,但他们的爱情真的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有没有令人遗憾,乃至于残酷的一面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她18岁嫁人,46岁守寡,28年的婚姻中只有12年是常常在一起的,剩下的时间都是分居状态,而且她没有孩子,可以想象在那个封建时代,没有后代的她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们只看到他们在一起的琴瑟和鸣,但是这些时光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李清照都是在寂寞孤寂中度过,读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们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初见赵明诚的时候,她“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所有人的眼里,她和赵明诚是最般配的,一个是才貌双全的女子,一个是青年才俊,而且两边的的家庭也算是门当户对,一个是礼部员外郎之女,一个是史部侍郎之子,最重要的是两个人互相倾慕,这在当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有了。
刚结婚的时候,他们过得十分幸福,他们二人朝夕相处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读书,研讨诗词,金石刻录,鉴赏文物字画,他们以平等的关系读书笑谈,不存在丝毫的男尊女卑。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恩爱的夫妻,是心心相通的知己,更是志趣相投的亲密朋友。
但李清照和赵明诚日日相伴的日子并不长,赵明诚婚假休完后每月只有初一和十五方能回家探望,所以她没有爱人常伴身侧,闲来无事她怎能不怀念丈夫陪她的美好时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独居深闺的她,自是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再美好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分属两党,结果李格非被逐出京城之后,赵明诚的父亲反而得到了高升。李清照想让公公对父亲施以援手,可是赵挺之并没有理睬李清照的请求,他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他选择袖手旁观,公公的做法让李清照感到无比寒心。
赵明诚对此只能沉默,他生在赵家,背负着赵家的期盼,不能随心所欲,即便是后来李清照被驱逐出家门,他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他并没有去反抗,李清照可以为了爱义无反顾,但是他并不一定有她那样勇敢和果敢,所以在我看来赵明诚配不上李清照。
天下之事多无常。蔡京被重新任用为宰相之后,赵挺之辞去宰相官职,五天后病逝在家中,赵家一门开始破败,这时候李清照又回到了赵明诚身边,开始和他同舟共济,对李清照来说只要夫妻情深,纵使生活在山野之处也是幸福。
可是幸福毕竟短暂,后来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府,李清照并没有随行,因为赵明诚已经在莱州纳妾,而且不止一个。
李清照在《诉衷情》中写道: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她百无聊赖的心理包含了她复杂的心绪。
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期间发生了一件既为国耻又为家羞的一件事,金军大举南下,兵临城下,然而赵明诚利用绳子从城墙逃跑了。但是李清照是有英雄情节的,她对赵明诚的懦弱失望无比。
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诗篇让赵明诚惭愧不已。这样的男人是否值得托付终身?在大风大浪面前人性的弱点暴露无疑,我们是最能看清楚一个人的本心的。
赵明诚对李清照的爱未必是赴汤蹈火的爱,他们看是恩爱的后面并非是我们认为的那般美好与自在。
当读李清照的到“独自怎生得黑”,鼻子就突然酸起来,酸致泪下,我似乎看到暮年的女词人那守着窗儿寂寥的身影,一方面她自己守着爱情,另一方面丈夫赵明诚守着众多的小妾,她形单影只,她的孤独未必有人懂。
我们可以认为宋朝妻妾成群是常态,可是却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年逾而立之年,仍膝下无子,张氏深感自责,花重金买了个美人,司马光竟视若无睹,无论他夫人怎样安排他就是拒绝纳妾。之后,司马光考虑到张氏心中之忧,他便过继了兄长之子司马康,做两人的孩子。
司马光为人耿直刚硬,不计小节,没有小浪漫,却有一生只娶一人的大浪漫,他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让人始终安心的品行端方真君子,这一点赵明诚更无法攀比。
幸福自在人心,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