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本来犹豫回不回娘家,因为过年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娃,我实在是怕车挤,也怕孩子们生病。然后老爸一句,行啊,等我死的时候回来看一眼就行,他这么一说,我立马就订票。我们初三中午走的,十三那天返程。没有买直达的,直达的时间不太合适,要么夜里太晚到,要么早上太早起。等到坐车时,才发现春运已经没有想象中拥挤,而中转也没有想象中麻烦。不知这种现象是从哪一年开始改变的,只能说明我已经很多年没在过年时回娘家,应该有八年了吧。反而可以说这次春运有些座位都还没坐满,所以更谈不上拥挤了。
回到家还是没逃过生病,小宝踢被子冻着吃一天药就好了,接了可能是病毒传染,大姐在家本来就拉肚子,然后是我和二姐,再接着是小弟,我以为两个小孩可以逃过此劫,没想到后来就是她俩,在回程的前一天悠悠都没精神,到车上已经看她见好,等到下车的时候,她的轻松和快乐就溢于言表。小宝在小区门口从出租车上下来,她说,我的眼泪都掉出来了。哇,家这么令你感动啊!以前老大从外婆家一回到家是说看到小区的小草都很开心了,老二也是一到门口就激动得。真是千好万好不如自己家里好啊!
儿女可能都容易跟母亲更亲近一些,所以受母亲的影响也会更深些。小时候我妈老是说我爸怎么怎么滴,其实夫妻之间过日子,各自的性格缺陷发生冲突,缺点会放大。当我们更依赖母亲一些的话,就会更相信她所说的,也就会对父亲的认识会有偏颇。对父亲认识的改变是到了自己经历过生儿育女之后,意识到自我局限性,也才看到母亲的偏见。
父母都七十多岁了,他们两老回乡下盖了房子,老家的空气好,生活很简单。母亲每天早起喂养鸡鸭,种菜,打扫卫生,收拾家里,做饭菜,每天做不完的事,她劳作个不停,但是心里没什么负担。父亲一天到晚没啥事可做,想睡就睡,一天两顿饭两餐酒,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也是没什么压力了。父亲血压高每天服药,母亲前几年得过脑血栓,溶血及时没有后遗症,他们没有焦虑,每天就是单纯过日子,两人共用一部老年人手机。基本上啥事也不想,对死亡亦是看得开些。这样的生活可以算得上是神仙了吧。年轻的时候吵吵闹闹,到老了相伴,虽然还是你怼我,我怼你,一不对头就置气,但在儿女们看来,有一个伴能拌拌嘴也是不错的。
父母身体健康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不用带他们去医院跑来跑去,不用我们去服侍他俩,减轻了我们多大的压力。他俩对儿女没有那么强的依赖性,年轻时对子女管得严的,或者对孩子过度操心的,基本上到老年也离不开儿女。而他们年轻时都忙着挣钱,忙着自己的工作,儿女们的学习和衣食住行,他们没那么想得周到,反而孩子们更独立,他们年老时对我们的依赖也没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