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上安排了咖啡专题,真是很惊喜。似乎在一个意想中的礼物之外,又得到了另一个意外的礼物。
而十点咖啡的Pauling 也真的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好完整的咖啡分享——为什么开咖啡馆以及契机,三个咖啡馆里的小故事,关于咖啡豆和咖啡的基础知识。温柔流畅的南方口音,令整个晚上都弥漫着咖啡的香味,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喝上一杯。
我是喜欢咖啡的。有一次在朋友圈里写:很久很久以前梦想过,开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招待来来往往的朋友。
结果那一条有特别多的回复。有人说是她退休后的理想。更多人说一直以来想开一间咖啡馆,然后在咖啡馆和各种朋友聊天。身边也有朋友租场地、买设备,找合作伙伴,真的开起来的。但一年半载后,还是关了门。不过后来他把咖啡馆移到了自家客厅。 每到周末,一群热爱艺术的朋友会聚集在他们家客厅,举办一个个文艺沙龙。
而以前的作家们喜欢把咖啡馆当成自己的客厅,会友闲聊,写作、喝咖啡。比如巴黎那家著名“花神咖啡馆”。萨特和波伏娃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会去那里,萨特在那里写出了《存在与虚无》、波伏娃写出了著名的《第二性》。那时的咖啡馆简直成了文学和艺术的圣地。
徐志摩就说:“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馆,恐怕会变得一无可爱。”
著名的“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话是作家Peter Altenberg在维也纳说出来的。维也纳也是拿铁的发源地,第一次把牛奶加入意大利浓缩咖啡中。维也纳的空气里,永远都飘荡着音乐,还有拿铁咖啡的味道。
而在痞子蔡的文章中,第一口爱尔兰咖啡的味道,便成了思念的味道。
作家、艺术家们赋予咖啡太多的浪漫情怀。
虽然开咖啡馆不容易,但每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一间间带着梦想的咖啡馆。有书有音乐有咖啡有亲手做的一个个小点心。有一群固定的客人,也有不期而至的老朋友。
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每天可以闻到咖啡香,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人生剧轮番上演。
多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