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穷。:-(
-
起因
马上双11了,几乎每个双11都有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晚上在考虑购物车哪些东西应该买,哪些东西应该退。分析自己的纠结前,顺便吐槽一下今年迷之复杂的优惠规则,满1000减60、满200减20、满400减50。。。还有各种各样的优惠券与购物津贴。只不过买几件东西,感觉脑子都不够用了,安安静静的打个折不好吗ㄒoㄒ。
也没算到底能优惠多少钱,反而要买得东西突然变很多,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我仿佛已经听到了来自钱包的呐喊。从10月20几号开始,自己先行开始了阿里爸爸的购物节预热,衣服和零食一直加到了购物车上限,要不是看上眼的东西太多,用这么久淘宝都还不知道购物车有上限。每次拿着手机拥先生入怀时,他总会一脸鄙夷的问能不能双11先离婚。
有那么些东西特别想要,而商家又限时抢购,考虑到双11快递爆仓,就会提前几天下单支付。可是自己发现,每个购物节的东西无论怎么精挑细选,还是会有付完钱特后悔的奇怪现象。到底是为什么?
-
找答案
有问题,就得想办法找答案。打开百度一搜,队友能组成一个团。都说每个成功男人身后有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而马云爸爸最幸福,他的成功背后有千千万万个女人。大部分网友认为,买也后悔不买也后悔的主要原因是穷。网友们给出的答案简洁却道出了真谛,可一字箴言当然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总得找一些除了穷之外的科学解释帮给钱包一个台阶。首先,“我要买什么”和“买什么能提升幸福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比如,临时被公司排到外地出差,到了目的地后被通知需要参加一项正式会议,且要求人人穿正装而你没带,这时候去商场购买或者租赁一套西装,无论公司是否报销费用都必须去做,因此属于“我要买”的范畴;而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虽然行程额外支出费用,但由于自己品味不俗,在异地挑选到了一直以来特别中意而未能得手的款式则属于“买什么提升幸福感”。对于一部分人由其女人而言,购买不特别需要的东西产生幸福感的来源主要是和周围人的比较。比如,在北京,月薪1万购买价值1000的大衣,并不会特别起眼;而同一件衣服拿到老家平均工资4000的县城,对许多人已经属于奢侈品。所以,大衣出于攀比心理买入,后悔的概率会远高于由于换季保暖买入的需求。
其次,我们在购买商品时赋予了每件商品不同的心理预期,萧伯纳说过,人生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如果在商品购买前对其产生了过高的心理预期,那么就会导致在其入手后不能达到预期而产生后悔与失望的心理。
最后,人为的放大了某种效应。细心一点会发现,男生做决策时间相较女生短,比如周末陪先生买鞋子,他试了3双就定下来想要的款式;而我即使再出发前已经想好了需要的大致鞋型和样式,在试穿鞋子后仍然不会立刻付款,我会偷偷记下鞋子的型号然后去周围几个商场找同一双鞋,对比不同商家的优惠,然后拿出手机打开淘宝看网上的价格是多少,最后可能会在不断比较中选择另一款并重复上面的过程。表面看上去,我的鞋子以最优惠的价格购入,而其中投入的时间成本却被完全忽略。就像《小王子》里的玫瑰一样,小王子爱上玫瑰并不是因为真的有多爱,而是小王子在不断为它浇水。我对鞋子用了过多的心思,人为放大了对鞋子的爱与恨,所以后悔起来一定比先生要纠结。
- 怎么办
说了许多,到底怎么控制买东西后悔这种情绪。回到最初的原点,还是得想办法多赚钱;然后降低对某件商品的期望值,要相信除了时间空气等限量贩卖的物件,只要手持人民币总还是可以找到它的替代品;买了之后就别去想,计算商品的单次使用价值以此摊薄成本,觉得东西买贵了就多用几次,使用频次高了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
买东西->后悔,后悔->买东西。总有些事让我们怀疑自己是不是性格不好,优柔寡断连小事情都不能当机立断,我觉得大可不必,即使一直在后悔也是对自己独特购物体系的修复和重建过程,罗马又不是一天建成的。万一买买买的过程中修炼了一条修仙之道,把购物变成娱乐甚至工作的一部分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