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今日份小思考,与你分享
最近在看一本书《象与骑象人》讨论到心理学中的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大家都能想到他通过实验来了解婴儿与母亲分离之后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的影响。很多人会在一些科普文章中看到一些概念来判断在依恋关系中你是:“安全型” “焦虑型” “回避型”。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这背后的几个概念,引发的小思考。
“依恋理论的第一个观念是,儿童的行为受“安全”与“探索”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引导。安全的环境让儿童得以生存下去;能探索和游戏的孩子,才能发展出应付未来成人生活所需的技能及智力。”
你有没有思考过,你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会喜欢探索?
一定是你保证了自己的外在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的时候,你才会将自己的能量伸展出去。
当一个人状态不是很好的时候,可能就不太喜欢和人沟通,不太喜欢出去玩,也不想分享什么。这个时候的自己是缺乏安全感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外在的安全感被打破了,或者我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稳定性,价值感被打破了。
你要做的可不是强迫自己去主动积极向外探索,在这个时候,应该用自我关怀的方式,给自己更多的爱和关心,给自己建立一个“安全堡垒”(依恋理论中的“安全堡垒”是一个角色,这是一个依恋对象,只要这个依恋对象在场,孩子就一定会感到安全,不会害怕,所以孩子便能自由自在地探索,健全地发展”)
先在自己的“安全堡垒”中,让自己休养生息,满足自己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当自己觉得足够安全了,那你就自然而然的会出去探索了。不会陷入不断的内耗中,想突破舒适圈,但是却没有勇气突破,然后会责怪自己,陷入恶性循环。
当然你也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一直在安全区不出来了,我觉得人本能的会想要探索,就像孩子的好奇心,也都是天生的,没有宝宝是对世界不好奇的,只有她没有感觉到外在的世界是安全的时候,她才会选择退回来,不去探索。
其实你可以回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自己会不会在比较自信,有信心,自尊心比较高的时候,很愿意积极主动分享,积极拓展自己的领域,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也可以来检测你自己的内在稳定性和自我心理健康程度)
你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我现在还不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世界,身上缺乏一种动力,可以尝试感受一下自己的心,你的心是不是需要更多安全的滋养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理解,但是我们有没有尝试去理解自己呢?如果我还没有积极主动探索世界,对世界充满好奇,我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探索一下呢,让自己的人格得到发展,自我得到伸展呢?
儿童的成长,和一个人的成熟,都是在安全和探索之中不断切换,不断切换,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疆界,让自我得以伸展,如能量球一般。
如果是这样就可以像Bowlby说的 “如果你希望你的小孩健康成长、独立自主,那么你应该去拥抱、去搂、去哄、去爱他们。只要给他们一个安全堡垒,他们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征服这个世界。爱能克服恐惧”
你是你自己的孩子,你也是你的父母,你想要的爱和滋养,你都可以自己给自己。
去拥抱自己吧,去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吧,然后用满满的活力再去探索这个世界吧,因为世界太奇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去淋漓尽致的活着。
Unroll all your possibilities!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带给你多一份
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