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照顾孩子的事情大伤脑筋,因为不论做什么、怎么做都不能让孩子满意。采取强硬的态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孩子和自己的心情,甚至会让自己在面对孩子时,产生挫败感和愧疚感;采取温和的态度更是对出现的问题毫无帮助可言。在不断的矛盾碰撞下,两败俱伤。而自己的情绪也大受影响。因此,我迫切的想要找到一种方法,能够一针见血的直接治好熊孩子。
我是一个正常人,孩子也是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两个正常人,就不能就某个问题达成共识。在人类的社会属性中,最基本的“交流”让我困惑不已。不就是简单的说和听吗?怎么就那么费劲?熊孩子,那我该如何与你交流?
我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阅读了《如何说 孩子才肯听 如何听 孩子才肯说》精华版,书中针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感受、合作、惩罚、赞赏、愤怒等问题通过漫画形式进行了简单的场景模拟,并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了恰当的回应方式。不得不说,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也愿意听这样的回答,这或许就是我要找的“完美无缺”的解决方案。
概括起来,书中的核心思想大致如下:
1、不要否定孩子。不论孩子做的事情是对是错,都不要直接否定、指责、甚至中伤他。对孩子正确的行为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鼓励和赞美;对孩子错误的行为采取迂回战术,换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不是直接否定。比如孩子吃饭时把脚丫放到了餐桌上,按照我们一贯的说法是“不要把脚放到桌子上或把脚拿下去”。这种情况下,孩子多半是不会听的。但如果换成“这样坐着很舒服,可是吃饭时脚丫要放在凳子上。”这样的话孩子多半都是能听进去的。记得有一本书大致这样写过,“请你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与老虎有关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脑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是老虎。过多的否定反而造成了一种强调,让你不得不去想。
2、倾听孩子,与孩子共情。在孩子情绪沮丧、难过、大哭时,专心的倾听和对孩子情绪的回应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能让孩子快速脱离负面情绪。这样的倾听和共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你懂了他的情绪和心情,你理解他。
3、提高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大人代为包办。在孩子遇到的问题中,有时候大人的想法根本无法挽回,反而会让事情越变越糟。倒不如征求孩子的建议,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孩子通过讨论列举出来,写个便条,然后一一过滤,筛选出最适合的那个。比如孩子不愿意做作业,但不做又不行,老师会不高兴。于是可以和孩子商量选项:先玩多长时间在做;先吃东西在做;或先做再玩游戏……
到具体做法上,简单列举以下几种:
1、用幻想的方式挽回孩子现实中无法重塑的事情或事物。很多孩子都喜欢童话故事,就是因为它无法兑现。对孩子的问题倒不如借助虚幻人物或想象让孩子接受问题,如咒语、花仙子、魔法……
2、有时候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很容易解决问题。让孩子理解你的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愿景,孩子会很容易照做。
3、言简意赅的表达更能让孩子配合你的行动。比如想让孩子捡起地上的香蕉皮扔进垃圾桶,可以直接提示孩子“香蕉皮”、“香蕉皮在地上”……
总之,就是鼓励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及他们想要的东西,多用正面语言给孩子传递信息和指令。用心倾听孩子表达想法,更不要打断或反驳。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孩子更是如此。有时候一种方法能够解决问题,但过段时间方法就无效了。但把握住解决问题的中心思路,剩下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PS:针对这两天我在孩子身上试验的效果还不错,孩子的情绪好了,大人的情绪也不会受影响。问题也都能恰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