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有关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11个心理:否认现实。
人们否认(痛苦)现实的倾向
当现实太过于让人觉得痛苦,人们倾向于去否认它。
芒格举了一个例子:
二战期间,芒格家有位世交的儿子非常优秀,可是他在乘坐飞机时遇难了。他母亲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一直拒绝相信他儿子已经去世。
我们在影视剧中以及在生活中会看到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对此,芒格说:
这种倾向造成的最极端的后果经常跟爱情、死亡和对化学物质(酒精、毒品等)的依赖有关。
我们现实中听到或亲眼见到很多人沉迷于酒精与毒品,导火索普遍是因为当时那个痛苦实在太大了,大到让其难以接受,所以,借助酒精、毒品,实际是想要切割掉那个现实。
痛苦的来源及应对
生活中,我们一般会面对两种痛苦:
1、求而不得
2、丧失
求而不得是你原来太想要一个东西,但是你一直得不到,以致于它会变成一种诅咒,痛苦会一直伴随着你,哪怕你不断抑制这种情绪,但它很难被根除。
而丧失是你曾经拥有过,当失去时,你会觉得痛苦及难以接受。现实生活中,如很多人会对初恋念念不忘,甚至到了结婚之后,当与另一半闹别扭时,也会不自觉去想初恋的好。
这两种情况有个本质是一样的:它们都给当事人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一直拒绝接受这种痛苦,以致于这种痛苦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甚至需要依靠寻求外在刺激来缓解。
应对的办法实际上就是让这种痛苦流动起来,这涉及到心理学里的一个概念:哀伤过程。我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里曾看过这样的描述:
精神分析认为,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哀伤,让哀伤的情绪情感自然流动,最终在情绪过程、身体过程和头脑过程中都接受这份丧失的发生,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哀伤过程。
多数人要么完全不去让这种痛苦流动起来,要么干脆在头脑层面把这种痛苦给切割掉,然后声称自己已经不在意了,其实日后的每一天基本都受其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另外一些例子。
主人公童年非常的不幸,例如,父母离异、常受同学嘲笑,以致于很早就深受痛苦的煎熬。但是,只要他在痛苦到极点时吼出了这种情绪,接受了这种情绪的流动,例如:大哭,大喊大叫。往往他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会呈现出很健康的心理状态。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
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令我们陷入困境,常常是因为我们想否认人生的悲剧性。
很多人在面对悲剧时,采取的是压抑或不去正视的方式,例如,麻醉自己说,这种痛苦是不存在的;又或者借助酒精、毒品等。虽然会暂时让他们好受,但实际上让真实的自己跟真相之间构筑了一个鸿沟,只会不断摧残自己,总有一天问题会爆炸出来。
极端痛苦有一个好处:会让你正视对于你真正重要的人与事,如果你顺着这个方向挖掘下去,可能就是你扭转人生的开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面对大病、甚至是生死关头,最终活过来后,能就此彻底改变自己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