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的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第一季第一期的标题很是吸睛:郭德纲被博士夫妇质疑不公。
《相声有新人》,是继《欢乐喜剧人》后,又一以传统艺术为基底的竞演类综艺节目。
好嘛,只要跟民族、传统、文化沾边的,都被打造成娱民的综艺了。
节目由郭德纲与张国立主持,名为“召唤师”,俩人分别选拔优秀小组成员,通过对战等赛制,逐步淘汰晋级。
开场就看到节目“宣言”:
百度词条,也是标榜着“探索传统艺术、创新喜剧文化”的口号:
听着确实很伟大。毕竟传统的相声,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大部分人对这方面的文化是模糊的。
如果真能开创新形式,吸引新生代人群注意力,探索中国百年的相声文化,并以此传承,想必也是功德一件。
然鹅,当一对博士出现在节目里,并公然批判“传统相声不高级”时。此刻万分怀疑:您了怕不是对“创新”有什么误解吧?
虽说不能排斥新人创新,但这位博士的观点,哪是“创新”,明明就是想颠覆啊!
事情是这样的,这对博士夫妇,用“公式”计算出了相声段子,理论一套套的,抖的包袱(笑点)却蜜汁尴尬。
。。。。。。
是不是好奇这“公式”,性格得有多自我,计算出来的结果才能这么不着调?
呐,理科工·博士小课堂开课啦:
据说,依照他们背心上的这个公式,已经写了五百六十多段相声了。
倒是位懂得活学活用的博士,痴迷的精神也值得褒奖。但就算公式再科学,也不能乱套用吧?
在场上气完了郭大爷,场下采访时的言论更无脑:声称现代人喜欢真正好笑的相声,不再喜欢太平歌词、唱戏那一套了:
此时此刻,我只想采访下宋晓峰。
宋晓峰内心OS:兄dei,虽热我们有着相似的外表,但我天天作诗,也不敢像你这样胡言乱语啊!
好在大部分群众的眼睛,终归是雪亮的:
关于太平歌词、戏曲的一些实话——
太平歌词这类曲调,确实单调,还很难唱;歌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多为第一类曲目。
因为远为历史,大家对歌词的理解,知之甚远,所以当今年轻人难以接受 ,很正常。
但“不再喜欢”是不对的!
而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的必备功课,不会唱是件丢人的事儿,老郭也是强调过的。
推荐欣赏郭德纲的一小段太平歌词:《秦琼观阵》(可网易云搜索)
得想到真招儿,琢磨怎么做才能把传统文化流传给后代,这才叫本事。不是一副“现在年轻人就这样,旧的、不喜欢的就丢掉,只给他们看新的、喜欢的”拿我们没辙的怂包样。
好的东西,如果后代无人知晓,是传承的方式没到位,不是因为文化有问题。
文化“老”,不代表她“不行”。
要不然怎么会有百年经典、百年老店、陈年老酒的存在?
孔子曰:“温故方可知新”。
还没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吃透,就想着怎么颠覆。劳烦先请做好功课,深刻深刻再深刻地学习一下:真·传统相声文化。
(以下多干货)
【相声文化·起源篇】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的俳优,成员只有男的没有女的,是春秋战国那会,专门侍奉贵族诸侯的文艺工作者。
据说,俳优敢于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讽刺皇上的一些错误指令。所以,俳优表演相当于一种轻松幽默的、劝诫型谈话类节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行各业相继制定行规,而且独出心裁的从历代帝王将相,甚至神灵宗祖当中,遴选自己行业的祖师。
那,谁是相声界的祖师爷呢?
中国好些行业爱把自己最崇拜的一位古人当作祖师爷,但细考那位也未必就是他们的祖师爷。这就体现了民族优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追远 ,就是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在曲艺中的相声方面,有人供东方朔为祖师爷。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由于他善于滑稽,汉武帝也没拿他当朝臣对待,而是当俳优一样。
东方朔在朝为官,陪皇上谈公事,谈完公事也闲聊:
有一次皇上说:听说人中长一寸,寿便长一百岁,是不是这样?
东方朔回:未必吧,传说彭祖是寿最长的一位了,彭祖寿八百,这么说人中得长八寸,那不成怪物了吗。
东方朔,字曼倩,所以过去凡是给相声演员送的锦旗,幛联,多见是曼倩遗风(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或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
“把这东方朔尊为相声祖师,在后台有着牌位,拜师时候,把东方朔牌子摆在那。台上相声的场子,上场门有俩字,曼倩;下场门,遗风。”
——相声演员,孙玉奎
但也有人说了:东方朔说的只能算笑话,不能称之为相声演员。
他是皇上旁边一个参事,经常用一些笑话来讲论国家大事,说一些他自己的看法来影响皇上。因此,他那时候的职务和今天相声演员的职务截然不同。
既然东方朔仅仅是相声的祖师爷,那么第一位相声演员究竟是谁呢?在相声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张三禄;另说是朱绍文。
张三禄,咸丰年间人物,本是八角鼓艺人。但他不愿说自己是八角鼓艺人,他说“我演的叫做相声”。
马三立大师觉得他应当算是相声创始人:
朱绍文曾经向张三禄请教过,另外张比朱要大四十来岁,是张三禄把说学逗唱移到了笑话里。
张三禄能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词儿,不用套话儿,所以很受欢迎。
但后来因性情比较怪癖,不易搭班儿,跟人合不来,关系搞不好,他就受排挤,一愤之下,离开了班儿,撂地去了(撂地,做街头艺人)。
从专业相声来讲,很多人以朱绍文,外号“穷不怕”,作为相声的始祖。
民间传说,慈禧太后寿辰的时候,为了标榜“与民同乐“,就把北京天桥的艺人传召到颐和园北宫门外,摆列经营。
慈溪对其中8位艺人尤其欣赏。还被封为“天桥八大怪”(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用以称赞演员技艺精湛惊奇。
朱绍文,是天桥八大怪的头号人物。
据载,朱绍文过去也是搞戏曲的,学过京剧,有文化,但是个穷困潦倒的秀才。
在咸丰去世时,同治继位,当时全国断国孝,不许可演出,就像侯宝林、郭金宝的相声《改行》里说道:“皇上家有忌日,斋戒辰,禁止娱乐。”
无奈,戏园子被迫关闭。为养家糊口,朱绍文流落北京天桥一带,随身携带一把扫帚,一副竹板,和一袋白沙子,一边撒字,一边敲打主板,演唱太平歌词,靠说笑话、唱小曲来维持生活。
他在土地上,画一个锅(画个圈),用白沙子勾(写)字。
撒字是为了吸引观众,只要观众一围上他,他就要开始唱了,就唱老调太平歌词。他写到哪就唱到哪儿。
——相声演员,常宝华
那时候没有专门演出的相声场地,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俩肩膀扛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
侯宝林、郭金宝在相声《关公战秦琼》里介绍:
在旧社会的街头艺人,那会儿都是撂地演出,相当于摆地摊,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收入最高的时候,都买不了两棵白菜。
所谓撂地,其实也分两种形式:一种,行话叫做圆黏子。就是画一个圈,演员在里面说,外围一圈人听,说一段敛圈钱。
另外一种,会布置像个小型的茶社,演员在茶社里边说,但是也零打钱,后来管这个都叫撂地。
撂地不都等于画锅。画锅,没有附带的设施(椅子桌子),找块石头坐屁股底下,找块瓦茬,划一圈,把画的圈当成一个锅,表示艺人要在锅里边要维持生活,这就叫做画锅。
为什么叫圆黏子?因为客人当时是流动的,市场,庙会,精力不集中,所以用圆黏子的方式把大伙招拢过来,这,则单有套技巧。一般都是唱,比如太平歌词。
两边会摆好板凳,一般摆双条,为客人坐;前边摆两条,也是为客人坐。
后面场面桌上有几样东西:一个大茶壶套,怕凉了,上面盖一棉垫;还有一摞钱板,那会收钱都是铜子儿。
再有就是几样家传的道具,相声艺人都有的:扇子,手绢和醒目。目的是为了在演艺开始前,让观众有意识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喜剧的氛围。
那时候也有托儿。在真正的观众围上来前,两边坐满“观众”(演员),开局配合他演相声,咋咋呼呼对话吆喝,这时候就有观众围上来。托儿的配合,俗称“炸场子”。
演员一拍木头,念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定场诗”,就好比郭德纲在《坑王驾到》的单口相声中,每开场都要来那么几句: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相声的祖师,开辟了相声艺术先河,他们从画锅、撂地开始,登上了民间艺术的舞台,从此,中国的老百姓拥有了相声。
未完待续:相声起源·发展篇